中國行動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有力支持
摘要:連俊 經濟日報社國際部主任編輯10月2日,世界銀行發布《貧困與共享繁榮》報告指出,盡管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但世界極端貧困人數仍持續下降。數據顯示,2013年全世界有近8億人
連俊 經濟日報社國際部主任編輯
10月2日,世界銀行發布《貧困與共享繁榮》報告指出,盡管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但世界極端貧困人數仍持續下降。數據顯示,2013年全世界有近8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1.9美元,極貧人口比2012年約減少1億人。對這種變化,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中國等亞太地區國家貧困人口下降對減少極貧人口推動最大。
這不是世界銀行首次強調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的巨大貢獻。一年前,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在接收采訪時就表示,中國在減少極端貧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到了廣泛承認。世界銀行使用按照2011年購買力平價(PPP)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線對全球貧困所做的最新估算顯示,中國低于這一國際貧困線的人口比例從1988年的88%下降到2012年的6.5%。“中國的成功比我們過去認為的還要大。確實是真正的非凡成就。”
郝福滿所提到的“非凡成就”,不僅是數字上的巨大躍升,也是過去30多年,中國人民積極探索、頑強奮斗努力消除貧困的生動寫照。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按照中國現行扶貧標準衡量,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6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4.2%,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與此同時,農村貧困地區道路、水利、電力、住房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情況顯著改善,教育條件明顯改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回顧中國這30多年來的減貧之路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以毫不動搖的決心和世所罕見的行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沒有過的偉大經歷與經驗。這條道路,就是以經濟發展為帶動力量、以開發扶貧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銜接。在這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道路上,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不斷出臺有利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政策,這為大規模減貧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先決條件。在這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道路上,政府始終將扶貧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堅持不懈地強力推動減貧進程;以開發扶貧、促進發展替代救濟扶貧,提高扶貧對象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以社會幫扶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以自力更生、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為要求,依靠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自身力量改變落后面貌;通過社會保障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兜底扶持。
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減貧事業,是基于“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讓13億多人過上好日子,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這一深刻認識。從本質上講,中國的行動也體現了對發展問題的深刻認識。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紐約出席聯大系列活動期間,在有關場合就指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發展,沒有發展一切無從談起。要將消除貧困和饑餓等目標作為首要任務,推動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作為支撐,在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形成良性循環,走出一條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環境優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的這一發展理念,在轉化為中國推動減貧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方案。一年前,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方與各國攜手推進議程的意愿和決心。前不久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也承諾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是G20峰會第一次將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圍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系統性行動計劃,致力于推動全球包容、聯動式發展。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困難風險增加的今天,中國的這些舉措,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