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年
摘要:一家老少齊上陣,先將舊對聯清除干凈,父親左手端著盛有稠面稀飯的白瓷碗,右手拿著平時刷鍋用的炊帚,將稠面稀飯均勻地涂抹在門框門楣適當位置,再將對聯規規整整的貼到門上。
文/趙宏制
在豫南平原老家,春節是最隆重、最富有儀式感的節日。對于70后的我來說,年的味道在我腦海中記憶最深刻,時至今日,蒸饅頭、貼春聯、放鞭炮的過年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蒸饅頭。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在我童年記憶里,每年農歷廿八的晚上,父母就開始為蒸饅頭做準備:往大紅瓦盆里倒上適量溫水,將酵頭在溫水中化開,再倒入足量的面粉,父親挽起袖子開始和面,揉成面團。冬天天冷,怕面不開,將面盆放到灶臺燒火處,用麥秸圍好,再蓋層棉被。
第二天一早,面開了,母親就開始蒸饅頭。三角形的是糖包,圓滾滾的是紅薯包、豆包,帶有褶皺的是菜包、肉包。父親將劈柴填進灶火,把火燒得很旺。滾鍋裝饃,一鍋可裝上下兩篦,蓋上草編籠帽鍋蓋,再用濕毛巾圍在鍋邊。漸漸地,饅頭的香味飄滿了小屋。熱騰騰的饅頭出鍋后,我們兄妹四人開始大飽口福,面沙沙的豆包、甜軟軟的紅薯包、香噴噴的肉包,嘗個遍,吃個夠,別提多開心了!
貼春聯。過年貼對聯是必不可少的傳統文化。孩童時代,我家的對聯,大都是上過私塾的爺爺寫的。搬張小方桌,放置庭院,爺爺戴著近視鏡,裁紙、折疊布局、提筆蘸墨,散發著淡淡墨香的紅底黑字對聯,一副副擺放在空閑處晾干。對聯內容多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國泰民安”等充滿人生哲理和歌頌新中國、贊美新社會的詞句。
大年三十上午,第一件事就是貼對聯。一家老少齊上陣,先將舊對聯清除干凈,父親左手端著盛有稠面稀飯的白瓷碗,右手拿著平時刷鍋用的炊帚,將稠面稀飯均勻地涂抹在門框門楣適當位置,再將對聯規規整整的貼到門上。火紅的對聯將年的喜慶氛圍一下子營造了出來。
另外,“春光滿院”貼在主房的前墻上,表達著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五谷豐登”貼在面缸上,期盼來年有個好收成;“小心燈火”貼在灶臺旁,時刻提醒莫忘安全。還有,壓水井上貼著“青龍大吉”,牲口槽上貼著“槽頭興旺”,豬圈雞舍旁貼著“六畜興旺”等。最后少不了在院墻大門外貼張“出門見喜”,在我們小伙伴中流傳著“出門見喜,碰見老李,老李買菜,碰見狗蛋,狗蛋攆雞,碰見……”可隨意往下編的童年歌謠。
放鞭炮。老家每年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清早,餃子煮好后,家家戶戶都要燃放一掛火紅的鞭炮。臘八祭灶年來到,女孩要花小子要炮。童年時代的我們就一會兒跑到東家,一會兒串到西家,爭先恐后地忙著拾炮。
拾炮的目的是為了放炮,放炮才最有樂趣。我們放炮的形式多樣:將炮塞進土墻的縫隙處,炸得墻皮“噗噗噗”地往下掉;將炮插進雪堆里,讓那雪兒再次在空中飛舞一番。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炮捻燃著后,用一個鐵瓷碗快速罩住,隨著一聲悶響,那鐵瓷碗被一掀大高,隨后便是小伙伴們的一片歡笑聲。
在一年又一年的鞭炮聲中,一晃30年過去了,我從懵懂少年已逾不惑多年,過年的方式也跟著時代的步伐發生了些許變化。但是,年年不變的是,對辭舊迎新和團圓安康的祈福,對國泰民安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對孝老愛親和追思先人的傳承。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