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留痕”讓人恨
摘要:本應是提升工作質量的“痕跡工作法”,卻淪為處處“留痕”的形式主義工具,嚴重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還要看一看,以“留痕”評判工作的“痕跡”還有多少。
張大成 李丹丹
近日,去外地辦事,推開某局一個科室的門,見幾個人圍在一起正在“學習”,旁邊一個青年男子拿著手機在拍照,筆者正欲轉身離去,熟悉的科長卻說,過來吧,我們馬上結束,現在流行“痕跡工作法”,拍張照片留個資料,“學習”也就結束了。
這名科長所說的“痕跡工作法”,就是通過保留文字、圖片、視頻等“痕跡”資料,有效還原工作落實情況,作為考核工作的一項方法,近年來在基層被廣泛運用。“痕跡工作法”作為一種督導方式,強調的是過程管理,目的在于真抓實干,提高工作質量。給做過的工作留些資料,便于上級檢查時查看,本無可厚非,但一些地方和部門本末倒置,不在實際工作上下功夫,卻在過分“留痕”上做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這番話,很有現實針對性。一些地方和部門要求落實工作處處“留痕”,致使亂象叢生:志愿服務首先要拍照,只關心照片“顏值”卻忘了用心服務;進村走訪一路拍照,走訪變?yōu)樽唏R觀花;開一個會議,換幾個會標,拍多次照片;觀看宣傳教育電影,一群人忙著合影上報資料,電影內容是否觸動內心卻無人顧及;“工作”時忘記拍照,上報材料時一次帶幾套春夏秋冬的衣服突擊補拍……凡此種種,不僅讓整日忙著“留痕”者頗感無奈、疲于應付,群眾更是非常反感,直言處處“留痕”讓人恨!
基層熱衷于處處“留痕”,原因在于上級部門將“痕跡”視為工作干得好壞的主要依據。不管工作做沒做,也不管有沒有效果,只要照片拍過了、資料保存了,落在紙上留下“痕跡”,就算完成了任務。檢查就看文件堆里“落實的過程”,評比就比誰的文件多、資料厚、照片全,只要夠詳細夠分量,就能得高分受表揚。在這樣的導向下,不少基層干部迫于考核壓力,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在“痕跡”上大做文章,工作實效反倒少有精力關注。這樣一來,出現各種“留痕”怪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本應是提升工作質量的“痕跡工作法”,卻淪為處處“留痕”的形式主義工具,嚴重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有專家指出,工作重“痕”不重“績”,“痕跡主義”在基層流行,已成為形式主義新變種,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邊干工作,一邊處處‘留痕’證明自己在干工作”實屬無奈,其危害絕不可小覷。其一,上級檢查過于注重形式,把看材料、聽匯報當作重點,以材料“論英雄”,這樣肯定不利于摸準下情,了解基層真實情況;其二,基層干部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文字、檔案中,加重了工作負擔,影響了工作效率,工作實效便會大打折扣;其三,敷衍應付式的處處“留痕”,很容易誘發(fā)群眾對黨員干部的不信任,成為群眾眼里的“作秀”,造成公權力失信。
泰戈爾有句名言: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干事創(chuàng)業(yè),講求的是“真”抓“實”干,我們不僅要看“痕跡”記錄的做過了什么,更要看真正做好了什么。要抓鐵有痕,不要“痕跡主義”。一方面,上級部門要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監(jiān)督管理,加大抽查巡查力度,接受群眾監(jiān)督,以扎實有效的考核手段鏟除滋生處處“留痕”的形式主義土壤;另一方面,我們要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銘記在心,真正深入群眾中去,多做一些腳踏實地、出實招求實效的工作,讓務實重干、一心為民的“痕跡”深深刻在群眾心里。
時值年末歲尾,各類督查檢查考核工作增多,我們要睜大眼睛看一看,還有多少地方和部門在積極“留痕”;還要看一看,以“留痕”評判工作的“痕跡”還有多少。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