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走進革命圣地傳承紅色基因 過“文化年”成新年俗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民族的靈魂。未來網西安2月9日電(記者 趙楠 楊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民族的靈魂。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們沒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民族的靈魂。
未來網西安2月9日電(記者 趙楠 楊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民族的靈魂。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們沒有拋棄傳統,沒有割斷精神命脈。革命圣地游人如織、民俗文化紅紅火火、“書香”過年漸成時尚、鄉土文化溫潤振興“精氣神”……這個春節,過個“文化年”成為新年俗。
延安楊家嶺 游客瞻仰中共七大會址。
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紅色基因產生于井岡山、古田、遵義、延安以及西柏坡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已經成為了激勵近14億中華兒女不斷奮進、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豬年春節期間,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就迎來了大批游客。
山東濟南 高蹺隊走進小區送歡樂
紅紅火火慶新春,民俗文化唱大戲。“捷足居然逐隊高,步虛應許快聯曹。笑他立腳無根據,也在人間走一遭。”高蹺是一種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期間,高蹺、秧歌等民俗活動紅紅火火。
陜西西安 人們在書店里汲取“精神食糧”
“書香”過年,漸成時尚。年味不只是團圓、美食和煙火,還有著濃郁的“書香味”。近兩年,春節“逛書店”正在成為人們的一種選擇。古城西安這家書店里,分門別類的書架前面就有很多或站立或倚靠的讀者,在書香世界里品味寧靜淡然。
黃陵劉家川村 扭秧歌
鄉村振興既要“口袋鼓”也要“腦袋富”,文化堪為鄉村振興的力量“凝聚樞”和發展“風向標”。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的精神紐帶,也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在陜北地區,扭秧歌就是流傳已久的鄉土文化。美美的秧歌扭出了幸福的“年味”,也扭出了鄉村振興的“精氣神”。
滿載而歸,民生“獲得感”成色更足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豬年春節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背后還是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有效增強。改革開放以來,從你我的衣食日常,到遠方的江河工程與高原天路,一直延伸至頭頂星空,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獲得感”越來越強,各項文化活動也就有了勃勃生機,助力著“年味”越來越香醇。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未來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