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小伙內蒙古捐獻造血干細胞 “播種”大愛種子
摘要: 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6日電 題:“95”后小伙兒內蒙古捐獻造血干細胞 小舉動“播種”大愛種子中新網記者 張瑋“和獻血差不多,只不過時間長一點而
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6日電 題:“95”后小伙兒內蒙古捐獻造血干細胞 小舉動“播種”大愛種子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和獻血差不多,只不過時間長一點而已。”23歲的衛立強捐獻完造血干細胞后,這樣解讀道。
衛立強,1995年出生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2018年從安徽理工大學畢業后,便加入中鐵二十一局軌道交通有限公司,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工作。15日,這個寧夏小伙子成為內蒙古的“名人”,他是內蒙古自治區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建成后首例造血干細胞采集捐獻者。
記者16日見到衛立強時,他依然在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瘦弱黝黑的他盤腿坐在床上,等待著受助者醫院的消息--昨天的造血干細胞夠不夠?是否需要他繼續捐獻?
對于記者的到訪,他饒有禮貌地打了個招呼,便開始有些坐立不安。他說他是標準的“理工男”,實在不善言談。
關于加入中華骨髓庫的歷程,他說:“2014年我上大一,去獻血時血站的護士說我可以嘗試加入中華骨髓庫做一名志愿者,我只了解了捐獻造血干細胞忍受的疼痛是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就加入了。”
“今年9月份的一天,我接到淮南紅十字會的電話,說有一名上海的白血病患者和我配型成功了,希望我能捐獻造血干細胞,這對于患者來說是多么好的消息!于是我便把我的血液檔案調回內蒙古,開始一系列捐獻前的準備工作。”衛立強如是告訴記者。
為了順利完成捐獻,盡快讓患者恢復健康,還未入冬,衛立強就早早地換上冬裝,戴著帽子,同事們都以為他生病了,他卻默不作答,直到捐獻前同事們才明白,原來他是怕自己受涼感冒影響捐獻。
經過近1個月的系列檢查,衛立強身體各項指標均達標,捐獻前1周左右,醫生為衛立強注射了動員劑,讓骨髓里的造血干細胞流動到外圍血液中。
15日上午8時10分,衛立強正式接受造血干細胞捐獻。通過靜脈血液輸出,5個小時后,他輸出的近200ml血液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提煉,并快馬加鞭地被送往上海。
衛立強說:“捐獻的過程中我的心里充滿了希望,希望自己這一個小小的舉動能夠挽救一個生命,挽救一個家庭。想到這些的時候,也就不覺得疼了。”
捐獻的過程中,衛立強收到了這位受助患者的來信。“他是個18歲的孩子,花一般的年紀,要好好活下去,遇見更多的美好,體會不一樣的人生。”衛立強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說道。
照顧衛立強的志愿者賀惠娟偷偷告訴記者,15日她給衛立強讀這封信的時候,衛立強哭了。
資料顯示,造血干細胞捐獻與移植是目前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重癥血液疾病的最有效手段,是拯救生命、傳遞人間大愛、造福人民群眾的一項生命工程。
數據統計,內蒙古紅十字會自2004年4月23日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以來,截止到2018年11月15日,共采集造血干細胞血樣41900份,已實現捐獻74例,其中涉外捐獻2例,二次捐獻2例。
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尹立杰介紹道:“造血干細胞的采集并不需要破骨取髓,而是通過靜脈輸出,然后用機器過濾、提煉出所需的造血干細胞。”
“捐獻者將自己身體里四十分之一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出來,對于患者來說就是生的希望。而其實對于捐獻者來說并沒有對身體產生任何危害。”尹立杰說,“人體的造血干細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復制能力,捐獻后1—2周內,血液中各種成分便可恢復到原來水平。”
內蒙古紅十字會官方表示,衛立強的善舉弘揚了“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傳遞友愛互助的正能量,為血液病患者撐起生命之傘,點燃延續生命的希望。
“這真的是‘舉手’之勞,卻能夠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給一個家庭幸福。我會堅持下去。”衛立強嘴角露出淺淺的微笑。(完)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大河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