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見證大愛中國
摘要: “整個中國一躍而起”,這是蘆山地震后,一個國家面對災難的姿態。政府有力有效的舉措,媒體及時充分的播報,更有無數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構筑心手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而早已進入億萬人民生活的
“整個中國一躍而起”,這是蘆山地震后,一個國家面對災難的姿態。政府有力有效的舉措,媒體及時充分的播報,更有無數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構筑心手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而早已進入億萬人民生活的互聯網,無疑是凝聚正能量的重要平臺。
中國國際救援隊一條關于地震的微博,轉發超過46萬次;微信“地震救助”公眾賬號,不到1天有近10萬人關注,發送信息15萬條;搜索引擎、門戶網站聯手行動,搭起尋親平臺……不可能每個人都在四川、都去雅安,但在這個平臺上,時空差距縮小到零,每個人都能表達關切、抒發心聲、提供建議。互聯網的世界沒有孤島,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微時代”,我們的心在一起,“人人都是雅安人”。
5年前的汶川地震,無數網友在QQ簽名中點亮紅心,傳遞強烈情感力量。通過博客、論壇組織起來的志愿者,更發揮了重要作用。5年來,從社交網絡到微博,再到異軍突起的微信,網絡伴隨國家一起成長。一方面是精神的傳承,一方面是現實的發展,“微”力量匯集抗震救災大能量,以無數個體積極參與,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線。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突發事件和公共討論的洗禮下,網民在不斷走向成熟。蘆山地震后,整個互聯網呈現的自我認知與反思,讓人看到一個充滿公民精神的公共空間正在形成。志愿者還未出發,已有人呼吁為專業救援讓出道路;記者剛剛上路,提醒注意媒體道德的微博已成熱點。一條虛假尋親信息,更成為眾矢之的,讓“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共識更加牢固。少打電話、不亂捐贈,甚至是不炒作、不煽情,從滿腔熱忱到理性冷靜,網民心態日漸成熟,又何嘗不是中國社會前行的縮影?
不僅僅是愛心平臺,網絡也可成為強大的現實支撐。無論是救援還是重建,自組織力量不可或缺。雖然還有盲目奔赴災區造成的擁堵,但汶川地震時開車送方便面、礦泉水的初級救災,已經為“組建專業救援隊”、“募集急需物資”所取代,網絡在動員之外,更發揮著信息聚合、資源整合的重要作用。更何況,攜手同心之情、民胞物與之意,本身就是最強大的“中國力量”。
當然,這個剛剛展現的微時代,在災難面前展現了凝聚人心的正能量,也暴露了其顯而易見的缺陷,虛假信息魚龍混雜,戾氣情緒相互激蕩。比如,一個曾深陷信任危機的慈善組織在發布救災信息后,遭遇一片“滾”字。雖然即便在災難面前,也可以有不同聲音,但面對極端情況,或許更該摒棄偏激與成見,凝聚更多救災力量。
救援還未結束,更為艱難的重建階段也還沒有開始。當道德激情歸于日常,更需要默默的堅守。希望微時代見證的人間大愛,能在慈善捐贈的監督中、心理干預的撫慰中、重建事項的參與中,成為滋潤雨城的甘霖,更成為推動中國持續前行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