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陜州區:中草藥種植鋪就鄉村振興路
摘要: 如今,陜州區以店子鄉為核心,張汴、張茅、硤石、王家后、宮前、西李村等6個鄉中草藥示范基地連點成線,白芨、蒼術、麥冬、旋覆花、華東掌葉覆盆子、遼寧大玉竹、酸棗等7個新品種落地生根,道地藥材種植版圖不斷擴大。
村民采摘連翹。張玉靜攝
8月11日,三門峽市陜州區王家后鄉燕山村漫山連翹果實綴滿枝頭,村民們指尖翻飛間,褐綠色的果實落滿竹籃。“這連翹是咱的‘金豆豆’,種下去能收二三十年。我這3000畝基地,今年有80畝進入收獲期,4萬斤連翹能賣32萬元。”連翹基地負責人孫艷濤的笑聲里,滿是豐收的喜悅。
曾經的荒山坡地,如今既是“綠色銀行”,也是“生態屏障”。連翹根系牢牢鎖住水土,枝頭果實鼓起村民腰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此化作沉甸甸的收獲。
在店子鄉栗子坪村中草藥種植基地,90畝芍藥綠意盎然,林下種植的1000畝黃精長勢喜人,“自從種了這些藥材,好管理還保水土,盛產期畝產效益能到8000塊!”基地負責人韓科峰給農戶算賬時,陜州區農業農村局的技術員正指導農戶做著田間管理,“從除草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每周都來手把手教,咱跟著學準沒錯。”
這樣的“農技速達”服務,在陜州區已成常態。為破解過去中藥材種植“單打獨斗規模小、靠天吃飯效益低”的困局,該區農業農村局組建專家技術服務隊,常年扎根田間地頭,從品種選育到田間管理提供全周期指導,科技賦能實現了從“望天收”到“精細管”。
九蒸九制中的黃精晾曬。張玉靜攝
走進店子鄉寧壽堂中藥材加工車間,濃郁的藥香撲面而來。該公司采用“九蒸九制”古法工藝制作黃精。“以前鮮品賣20塊每斤,現在古法加工后能賣到1200元每斤,身價翻了幾十倍!”公司負責人韓科峰拿起加工前后的產品對比,黃精色澤從淺黃轉為棕黑,藥效與價值同步提升,中藥材由簡單的烘干、切片向提取、萃取再加工轉變,這正是陜州區推動“精深加工”的生動實踐。
從張汴鄉曲村藥食同源商品展覽館到甘棠街道西罐村中藥材種植基地,從宮前鄉中草藥加工配套設施到店子鄉國瑞農業公司龍溪藥香谷綜合開發項目,標準化車間、中藥材體驗館、藥膳餐廳已具雛形。游客能親手采藥材、做藥膳,一條“種植+加工+文旅”的全產業鏈正在形成,實現“種、加、游”三產融合。今年該區中草藥產業鏈已帶動4600戶農戶增收,產值突破1億元,鏈條延伸實現從“賣原料”到“產業鏈”。
“我的7畝酸棗樹,今年凈收入2萬元,是傳統作物的5至8倍。以前種玉米要澆水、打藥、追肥,一年下來光人工就得投入不少,現在種酸棗春天施點肥,夏天除除草,秋天等著摘果,平時基本不用管,我還能抽空在附近打零工,額外再掙一份錢。”硤石鄉三教地村種植戶說。
在張茅鄉麻塘灣村酸棗樹育苗基地里,該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推廣的酸棗品種是經過多年培育的優良品種,具有三大優勢:耐旱性強、結果周期短、管理成本低,非常適合坡地、荒地種植。“這品種簡直是為我們陜州區東部丘陵山區‘量身定做’的,把以前的‘廢地’變成了‘寶地’,而且酸棗樹一次種植可連續收益15年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長效搖錢樹’。”
如今,陜州區以店子鄉為核心,張汴、張茅、硤石、王家后、宮前、西李村等6個鄉中草藥示范基地連點成線,白芨、蒼術、麥冬、旋覆花、華東掌葉覆盆子、遼寧大玉竹、酸棗等7個新品種落地生根,道地藥材種植版圖不斷擴大。目前,陜州區中藥材人工種植面積3.5萬畝,從荒山坡上的零星種植,到全產業鏈的集群發展,陜州區中草藥產業正一步步破局升級,“小藥材”正成為帶動群眾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大產業”,一幅“科技+規模”的種植圖景正緩緩展開。(來源:三門峽市陜州區委宣傳部 作者:張玉靜)
責任編輯: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