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八談·環保篇
摘要: 碧水藍天何 平“林木伐盡,水澤湮枯,將來的一滴水,將和血液等價。”魯迅先生這句名言,是由衷的感嘆,也是清醒的預見,是嚴肅的警示,更是強烈的憂患。 從德班的激烈較量追溯到紛爭的哥本哈根,氣
碧水藍天
何 平
“林木伐盡,水澤湮枯,將來的一滴水,將和血液等價。”
從德班的激烈較量追溯到紛爭的哥本哈根,氣候變暖讓人日益揪心,環境惡化令人觸目驚心。天空灰霾,水質濁混,土壤流失,噪音擾人,嚴峻的事實勾起了人類對清風綠水藍天的孜孜渴求;資源存量越來越少,資源消耗越來越大,“暴飲暴食”的發展方式不斷沖擊著脆弱的生態平衡。
是要GDP,還是要昂貴的空氣?是頑守粗放的增長方式,還是讓發展道路更可持續?在看似簡單,實則極其復雜的選擇面前,決策者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建設中原經濟區,決不犧牲生態和環境,讓中原綠洲的夢想點亮百姓心中的明燈,讓生態文明的雨露滋潤中原廣袤的大地。
為了這片綠洲常存,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保水又要重地,敬天更應愛人。
為了這片綠洲常青,我們必須轉變生產方式。節能減排是核心,科技創新是保障,資源利用最大化是根本,同心播灑綠色,眾手描繪藍天。
為了這片綠洲常新,我們必須轉變生活方式。提倡更多的人出行選擇公交汽車,實現更多的家庭用上節能電器,讓更多的低碳足跡風靡流行,崇尚簡約消費,創造精彩生活。
寰宇的《綠色發展正當時》一文,走向環保文明,擁抱當代時尚,其遠大志向,使國人神往;立自然千秋業,建生態萬代功,其探索勇氣,令世人敬仰;綠色文化廣泛傳播,碧水藍天成果共享,其愛民情懷,讓后人頌揚。
天空是藍藍的,那是小鳥自由飛翔的家;河流是清清的,那是魚兒歡快暢游的家;森林是密密的,那是生靈萬物繁衍生息的家;我們的大中原是綠綠的,那就是億萬人民充滿幸福的家。
綠色發展正當時
寰 宇
(一)綠色充滿生機,綠色代表希望。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 “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
“不犧牲生態和環境”,目的是探索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道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給老百姓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活家園,讓天更藍、水更清,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二)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科學發展,源自于對河南省情的清醒認識,源自于對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形勢所迫、發展所需,更是責任所在、使命所系。
近年來,河南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深化,環境保護優化發展方式的作用進一步顯現,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空氣等環境質量逐步改善,飲水安全得到保證,生態惡化趨勢有所控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初步呈現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但應該看到我省基本省情沒有根本改變,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環境問題的高發期、資源環境矛盾的集中期,一些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資源等問題客觀地擺在我們面前。
重——工業結構偏重。三次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資源型產業,占我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0%左右,“粗、低、重、耗”產品過多,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
弱——環境支撐能力弱。自然資源稟賦差,部分河流無天然徑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城鄉環境保護發展不平衡,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傳統污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新污染問題接踵而至,突發環境事件時有發生,防范環境風險的壓力持續加大。
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存量均居全國前5位。到 “十二五”末,我省城鎮化率接近50%,將新增城鎮人口1000多萬,以每人每天排放
小——發展環境空間小。省轄淮河、海河的部分支流已無水環境容量,部分城市大氣環境容量不足,局部已超出環境容納能力,難以接納新的污染負荷。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環境要素需求與環境容量不足的矛盾,已經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瓶頸。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走不通,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發展道路也走不通。唯有持續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綠色發展道路,資源才能支撐、環境才能容納、社會才能承受、發展才能持續。
(三)“保障發展、保護環境”,省委書記盧展工對環境保護的準確定位,也是對綠色發展的精辟詮釋。
綠色發展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焦點并不是發展本身,而是發展方式問題,經濟發展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走綠色發展之路,關鍵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只發展經濟,不保護環境,不難;只保護環境,不發展經濟,也不難,難就難在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
(四)綠色發展將環境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主要內容和途徑。
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是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經濟效益好、發展可持續。對環境保護而言,就是減少污染排放,實現污染減排。
污染減排一方面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減少污染物排放剛性增量,利用有限的環境容量,獲取最大最優的發展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各種環保措施,逐漸減少污染物排放存量,騰出環境容量,保障發展需求,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綠色發展。
由此可見,污染減排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破解環境資源瓶頸的突破口,是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
(五)強化污染減排,促進綠色發展,首要轉變思想觀念。以思想觀念轉變推動領導方式轉變,以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當前,一些地方在思想觀念上還存有偏差:
有的科學發展理念不牢,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不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
有的不能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在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對項目不加選擇,甚至認為“抓到籃里都是菜”,盲目引進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建設項目。
有的大局觀念不強,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各自為政;只管自己發展,不管周邊環境。
有的創新精神不足,習慣用傳統思維、陳舊方法看問題、抓工作,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不夠,辦法不多。
有的責任意識弱化,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聽之任之。
省九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要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轉變思想觀念,就是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污染減排作為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作為實現綠色發展的助推器,通過10~15年的持續努力,扭轉目前的環境容量超載現狀,使排污總量回歸到環境容量允許范圍之內,環境質量滿足功能區劃要求,走出一條山川更秀美、生態更宜居、人民更幸福的綠色發展之路。
(六)省長郭庚茂指出:污染減排是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關系到能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中原經濟區建設和中原崛起目標能否實現。
抓好污染減排,關鍵在做,關鍵在干。必須把污染減排作為統一發展與保護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綱舉目張的重要工作,以新思路推動工作,以新機制破解難題,以新措施促進綠色發展。
(七)在調整結構中減排,走綠色發展之路。
調整為了適應,調整為了培育,調整為了優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讓污染排放變少,讓發展模式變優,讓經濟增長變綠。重點在“調”上下工夫,在“增”、“減”、“聚”上做文章。
調,就是發揮環境影響評價的“調節器”作用。加強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提高環境準入門檻,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新建項目要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
增,就是增加發展效益。提高環境要素的使用效率,大力發展高成長性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先導產業。把重點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扶優扶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市場競爭力。
減,就是運用污染減排倒逼落后產能淘汰。對污染重、能耗高、沒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實施限期淘汰,騰出環境容量,發展先進產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聚,就是打造綠色發展集聚區。引導項目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建設,促進集聚集群發展,更加突出主導產業,更加突出環境資源集約利用,更加突出污染集中治理,積極培育環境友好的示范集聚區。
(八)在改革創新中減排,增強綠色發展動力。
污染減排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通過政策機制的不斷創新和生動實踐,為綠色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沒有預見的管理是危機管理。根據經濟發展需求和環境容量現狀,建立排污總量預算指標管理體系,讓無形的環境容量變成有形的總量指標,促使環境要素的優化配置,使有限的環境資源發揮更大的發展效益。
環境經濟政策是有別于傳統行政手段的“內在約束”力量。在全省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增強工業企業節約公共資源的意識,提高工藝水平,控制排污總量。建立完善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生態補償等制度,用經濟手段促進污染減排,促使企業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綠色轉變。
科技創新是污染減排的活力源泉。要積極構建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環境技術管理體系、環保產業培育體系,把高新技術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最大限度地提高環境資源利用率,為減少污染排放、推動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九)在持續推進中減排,拓展綠色發展空間。
持續減排,才能減存量、控增量、降總量,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指標,騰出綠色發展的環境空間。
持續污染減排,要靠項目來帶動。工程減排削減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減排任務的70%以上,抓住了工程減排,就等于牽住了減排的“牛鼻子”。為此,要不斷強化污水處理、重點企業深度治理等工程建設,保障綠色發展的環境要素需求。
持續污染減排,夯實基礎很重要。小智理事,大智立法。抓緊出臺污染減排、畜禽養殖等地方法規,建立減排獎勵機制和多元化投入機制,科學制定環境保護地方標準,進一步挖掘減排潛力,增強減排效益。
(十)在生態建設中減排,改善綠色發展環境。
河南地跨四大流域,生態環境特殊敏感。積極推進桐柏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山地生態區和平原生態涵養區建設,構建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形成“四區兩帶”的區域生態格局,優化自然稟賦,增大環境容量,提高環境承載能力。
積極推進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深入開展生態創建活動,逐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生活污水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減少農業源污染排放,使中原大地成為希望的田野、綠色的家園。
(十一)在保障民生中減排,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環境問題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對于那些只顧企業利益、不顧社會效益、危害群眾健康的環境違法行為,必須嚴厲查處,堅決杜絕“一個小廠污染一條河、一家作坊污染一方土、一根煙囪染黑一片天”的現象發生。
生態環境事關群眾的健康福祉。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有效改善城鄉大氣、水、土壤、生態環境質量,讓老百姓喝上干凈水,呼吸上新鮮空氣,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之中,共享綠色發展的成果。
(十二)強化污染減排,推動綠色發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這是全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崇高事業,尤需凝聚社會合力,讓每個人都成為綠色發展的實踐者、推動者、參與者,共建綠色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路漫漫兮其修遠,不懈探索終有成。這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城一地之事,需要有堅持不懈、持續攻堅的韌勁,需要有遵循規律、求實重效的干勁。
(十三)發展未有窮期,奮進永不言止。
探索走出一條建設綠色中原、富裕中原、和諧中原的綠色發展之路,必將使中原崛起的道路更寬廣、河南振興的動力更強勁。面對人民的期盼,我們深感重任在肩,責無旁貸;承載歷史的使命,我們倍加激情澎湃、信心滿懷。
綠色發展正當時,造福中原闊步行。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