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奎:投身革命寧死不屈 烈士英魂鐵骨錚錚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公安機關及時把擄走李文奎兒子的匪特一一捉拿歸案,李文奎烈士的愛子才從安徽省臨泉縣找回,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
記者 張 錕 王家恒 楊 森
李文奎,幼名常歲,平輿縣萬金店鎮馬橋李莊人,生于1914年。李文奎少年時期,就受本村教師、以族兄相稱的中共地下黨員李華軒影響,借閱進步書刊,對黑暗社會的壓迫和剝削現象心存不滿。15歲時,李文奎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為進步青年學生組織的講習小組,傳閱進步書刊,革命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1931年,李文奎考入淮陽高中,并成為讀書會骨干。1934年高中畢業后,李文奎一邊以老師身份為掩護在家鄉教學,一邊協助李華軒從事革命活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懷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向廣大同學、農民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并經李華軒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8年,他和李華軒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在萬金店一帶組織了聯莊會、青年救國團,并以此為骨干組織了一支有130多人的聯莊自衛隊。他還積極動員青年農民參加新四軍、八路軍,為革命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1941年5月,李文奎奉命以教書職業為隱蔽,在當地開展地下斗爭。1943年,李文奎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受盡了敵人的酷刑,但他堅貞不屈,始終沒有出賣暴露自己的同志,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寧死不屈的錚錚鐵骨。據其女兒李敏回憶:“這次入獄歷時半年,是地下黨組織想盡辦法救出來的。半年的監獄生活使父親的身體受到了嚴重摧殘。出獄是覓車推回來的,滿身的疥瘡,腳不能走路,手端不成飯碗,饃不能拿只好用筷子插著吃。”牢獄之苦雖摧殘了李文奎的身體,但沒有摧垮他堅強的革命意志。不久身體稍有康復,他又重新投入熾烈的地下戰場。
1946年,在中原突圍戰役中,與部隊失散的李華軒九死一生逃回家鄉,他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萬金店區委負責人,更是敵人捕捉的要犯,隱蔽環境十分險惡,后經李文奎等地下工作者反復運籌轉移,方轉危為安。
當時平輿一帶地方官紳各霸一方,農村惡霸地主、鄉保甲長橫行霸道,同時兵匪勾結、荼毒生靈、殘害人民,汝南、平輿成了匪多、霸多、反動黨團骨干多的“三多地區”。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中共汝南縣委、汝南縣人民政府在楊埠成立,在家隱蔽的李華軒、李文奎等與縣委取得聯系,投身血火交織的汝東拉鋸戰爭。1947年10月,中共汝南縣委、汝南縣大隊在平輿摧垮了國民黨區鄉政權后,李華軒任龍王廟區區長,李文奎任副區長。根據縣委批示,李華軒、李文奎動員青年農民參加區武裝中隊,到10月底發展到60多人,在汝東的洪河之濱與武裝的敵人展開了激戰。1948年1月,李華軒、李文奎帶領區中隊在劉寨活捉國民黨區長劉景晰、土匪司令董步新、大劣紳劉子嶺,經縣委批準就地鎮壓、除暴安良、為民除害。當時土豪劣紳、土匪等邪惡勢力對李文奎恨之入骨,于同月糾集土匪將李文奎剛滿月的獨苗愛子毛子搶走,威脅李文奎向國民黨的土匪武裝屈服。李文奎以革命事業為重,毅然選擇了戰斗,當地土匪黔驢技窮,只好將其子轉移皖境。
同月,龍王廟區中隊奉命轉戰到新蔡縣李莊橋,通訊員失職,區中隊與國民黨十一師騎兵連遭遇,因敵我力量懸殊,戰斗失利。區隊8名戰士被俘,李文奎被敵人殺害,年僅35歲。
新中國成立后,公安機關及時把擄走李文奎兒子的匪特一一捉拿歸案,李文奎烈士的愛子才從安徽省臨泉縣找回,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