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從這里出發 —— 楊靖宇將軍故居探訪
摘要:村民們路過故居時,總會放慢腳步,仿佛在跟楊靖宇將軍說:“你看,咱過上好日子了。”門內的老樹還在守著,門外的鄉親們也記著——記著那個從李灣村走出去的少年,記著他在白山黑水間的吶喊,記著他用生命寫就的那句“忠貞報國”。
英雄從這里出發
—— 楊靖宇將軍故居探訪
記者 高琳琳
初秋的陽光穿過驛城區古城街道李灣村的白楊樹葉,在青磚灰瓦上灑下斑駁的光影。順著村民指引的方向走去,那座新修繕的院落靜靜臥在村西頭,朱漆大門上的銅環泛著溫潤的光,雖未敞開,卻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將百年風云都藏在門內——這里是楊靖宇將軍的故居,是驛城區土地上最滾燙的紅色坐標。
走進楊靖宇將軍故居,正在修繕的院落明亮寬敞。
踮腳透過門縫往里望,青石板鋪就的庭院掃得一塵不染,陽光在石面上淌成一條亮帶。最惹眼的是院里那兩棵并肩而立的老樹:石榴樹的枝丫被飽滿的果實壓得微微下垂,青紅相間的果子像一盞盞小燈籠,風一吹就輕輕搖晃;旁邊的老槐樹則枝繁葉茂,墨綠的葉片層層疊疊,撐開一片濃密的綠蔭,樹紋里還留著歲月啃咬的痕跡。
“這是楊靖宇將軍小時候親手栽的。”古城街道文化服務站負責人介紹,100多年了,石榴樹每年都結果,槐樹的蔭涼能蓋住大半個院子,就像在這兒站崗,守著老宅子,也守著村民的念想。
記者了解到,少年楊靖宇就愛在這樹下待著。那會兒的李灣村,土坯房稀稀拉拉,地里的莊稼總不夠吃,遠處的陽光下,還飄著侵略者的旗子。十來歲的楊靖宇常揣著本磨破了角的書,坐在槐樹下的青石上讀,讀到激動處,就攥著拳頭往樹干上輕砸,樹葉子被震得簌簌響。有回鄰居看見他對著石榴樹念叨:“等將來,咱這地方再也不受人欺負了,就讓家家戶戶都吃上飽飯,院里都栽上果樹。”
1926年,21歲的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帶著信念奔赴東北。誰也沒想到,那個在李灣村槐樹下立志的少年,會在白山黑水間成為令日寇聞風喪膽的名字。楊靖宇將軍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帶著戰士們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雪地里鉆山林、打游擊,棉衣破了就裹著麻袋,糧食沒了就嚼草根、啃樹皮,棉絮塞進嘴里,刺得喉嚨生疼也舍不得吐。
1940年的蒙江戰役,成了楊靖宇將軍生命的最后一章。他孤身一人與敵人周旋數日,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胳膊被打傷了就用牙齒咬開手榴彈的引線。當敵人將他圍在雪地里,喊話讓他投降時,他靠著樹干站起來,聲音沙啞卻擲地有聲:“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35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那個風雪交加的午后。
如今的李灣村,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土坯房換成了亮堂的樓房,村道上鋪了水泥,路邊真的栽了果樹,春天開花,秋天結果,像極了當年少年楊靖宇念叨的光景。村民們路過故居時,總會放慢腳步,仿佛在跟楊靖宇將軍說:“你看,咱過上好日子了。”
陽光爬上老槐樹的梢頭,葉片的影子在青石板上晃啊晃。門內的老樹還在守著,門外的鄉親們也記著——記著那個從李灣村走出去的少年,記著他在白山黑水間的吶喊,記著他用生命寫就的那句“忠貞報國”。這或許就是最好的傳承:英雄從未遠去,他的精神,就像這院里的樹,深深扎在故土里,發著芽、開著花,結出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護的希望。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