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鄉村振興文化明燈 八旬教授趙憲堯和他的鄉村書院
摘要:4年前,隨父離鄉已經70多年的趙憲堯決定回到家鄉趙莊村,希望在鄉村振興方面作出一份貢獻。正如趙憲堯教授所說:“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文化滋養。 【記者手記】 在趙莊村的傍晚,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白發蒼蒼的趙憲堯教授坐在書院門前,孩子們圍著他追問外面的世界。
記者 栗晨曦 見習記者 李輝
在泌陽縣泰山廟鎮趙莊村,一座由老宅改建的“玉德堂書院”成為當地孩童求知的樂園。書院籌辦者——85歲的華中科技大學退休教授趙憲堯,用行動詮釋了“桑榆未晚,為霞滿天”的深刻含義。這位我國城鄉規劃與道路交通安全領域的權威專家,晚年放棄城市的安逸生活,扎根鄉土,將畢生所學反哺家鄉,點亮了鄉村振興的文化明燈。
退而不休:從大學講堂到鄉村課堂
“同學們,今天我們講述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既傳統又特別。”日前,在泌陽縣泰山廟鎮趙莊村小學的課堂上,趙憲堯教授正激情洋溢地為孩子們授課,“特別之處在于,我們要記住這個偉大傳說的發源地就在我們泌陽縣——盤古倒下后化作的山脈,就是我們眼前的盤古山。希望大家都能牢記這個文化根源,并將這個故事傳播得更遠。”
趙憲堯指導孩子們閱讀。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趙憲堯表示:“中國神話故事源遠流長,其中不少與駐馬店有著深厚淵源。我希望能將這些文化瑰寶推向全國,乃至世界舞臺,讓世界人民都能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他的眼中閃爍著對文化傳承的熱忱與堅定。
作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趙憲堯教授退休后本可頤養天年,卻選擇回到故鄉投身鄉村建設。他不僅為泌陽縣編制《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更以“名譽校長”“鄉村總規劃師”的身份奔走于田間地頭。盡管年過八旬,他仍堅持站在講臺上,為孩子們講授《道德與法治》課,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播撒文明的種子。
在書院里,他教授《道德與法治》,并將課堂延伸到田間地頭。一次講解“誠信”時,他帶著學生觀察農民播種:“種子若摻假,秋天就顆粒無收。做人也是這樣。”這種接地氣的教學,讓抽象的道理變得鮮活。
“教育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孩子們眼里有光,鄉村才有未來。”趙憲堯的話樸實卻擲地有聲。
玉德堂書院:一座鄉村的文化燈塔
為改變家鄉文化資源匱乏的狀況,在擔任泌陽縣鄉村振興規劃師的同時,趙憲堯自籌資金,捐贈畢生收藏的3000余冊圖書和百余件珍貴藏品,并將祖傳的老宅改造成一座集文化館、博物館、展覽館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書院。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華中科技大學師生及校友紛紛響應,一時間,承載著知識與文明的圖書、文物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匯聚到這個豫南小村莊。
趙憲堯和村民們一起。
“玉德堂是我專門為書院起的名字,它來源于趙莊村兩位祖先的名字,希望孩子們能夠像玉一樣高潔,做有道德的人。希望這種精神能一直延續下去。”趙憲堯說。
如今,這座書院不僅成為孩子們課后汲取知識的“第二課堂”,更通過舉辦農耕文化展覽、傳統禮儀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喚醒村民對本土文化的深層認同與文化自信。在趙憲堯的堅持下,一粒粒文化的種子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這里的書有兩萬多冊,已經擺不下了。我們正在加蓋書院二層,蓋好以后,這里將有更多的空間,讓孩子們在這里學習。我們還可以邀請城市的孩子來這里體驗生活,干部們到時也可以在這里學習。”趙憲堯說。
助力鄉村振興: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
作為華中科技大學的教授,趙憲堯曾主持多項國家級規劃項目。退休后,他一直在湖北從事鄉村振興方面工作。4年前,隨父離鄉已經70多年的趙憲堯決定回到家鄉趙莊村,希望在鄉村振興方面作出一份貢獻。
“一回到村里,鄉親們就送來雞蛋、蔬菜,孩子們圍著我要聽故事。各級政府部門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這讓我有信心把這件事做下去。”趙憲堯回憶起4年前剛返鄉時的情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滿懷一腔熱血,一回到家鄉趙莊村,趙憲堯就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鄉村振興實踐,開始進行鄉村調研。他走遍村里的每一條小路,記錄下每一處老宅的位置,動手繪制村莊發展規劃圖。
在他的精心規劃下,昔日雜草叢生的宅基地煥發新生,搖身一變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文化廣場;曾經淤塞臟亂的小河經過系統治理,重現清澈。村里更在河中央建起了一座精巧的湖心小島,如今,這里已成為村民茶余飯后最愛的觀光勝地。
這些實踐很快得到認可,泌陽縣邀請他參與編制《全縣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周邊多個鄉村爭相聘請他擔任“榮譽規劃師”。
“我愛我的家鄉,家鄉的鄉親們也愛我。就是因為各級部門支持,和村里老干部、老教師等‘五老’支持,我才能把書院建成。我想用未來5年做好3件事:文化振興、快樂教育、干部培訓,并通過這3件事實現鄉村振興。”85歲的趙憲堯談起規劃時,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芒。
這種熱情感染了很多人——華中科技大學的退休教授們組成“銀發支教團”,縣教育局邀請他開展素質教育講座,連家長們也常來找他探討教育問題。
這樣的故事正在全國各地上演。從朱有勇院士的“土豆課堂”到中國農大的“科技小院”,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選擇“逆流”返鄉。正如趙憲堯教授所說:“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文化滋養。我們帶回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服務鄉土的赤子之心。”
【記者手記】
在趙莊村的傍晚,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白發蒼蒼的趙憲堯教授坐在書院門前,孩子們圍著他追問外面的世界。這一幕,恰是知識分子與鄉土中國最深情的對話。從“象牙塔”到“黃土地”,趙憲堯們用行動證明:知識的分量,不僅在于學術殿堂里的高度,更在于它俯身大地時的溫度。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