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丨扎根二里頭的考古新青年
摘要:這些都是他好奇的問題,“通過發掘出來的物質來研究當時的人類習慣,再拓展到當時的社會融合和文化傳承,就可以描摹出當時的社會形態?!弊鳛槎镱^考古隊的年輕人,席樂和同事們運用RTK定位系統和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助力考古發掘的精準研究。席樂說。
上圖3月21日,席樂在二里頭遺址考古工地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吉小平 攝
“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實際行動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本報記者 郭歌
3月21日,初見席樂,只見他皮膚黝黑,身穿沖鋒衣、頭戴漁夫帽,踩著自行車來到二里頭遺址考古工地,登山包一側的口袋里塞著一副白手套,這模樣,很“考古”。
“我今年36歲,來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快2年了。”席樂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也是二里頭考古工作隊最年輕的業務骨干。他與二里頭考古工作隊的同事們一起,在這里一步步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密碼。
席樂的碩博專業方向就是“夏商周考古研究”,在校期間曾參與鄭州東趙、武漢盤龍城等遺址考古發掘。博士畢業后,二里頭遺址成了他工作的“天選”之地:“二里頭作為目前發現的夏代最重要的都邑遺址,是研究夏商周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求學期間就想來的地方。”能在二里頭遺址工作,席樂感到很驕傲。
一年多來,一條條地層線、一個個遺跡、一塊塊陶片,連綴起歷史的脈絡,也串起了席樂的考古日常:白天,在探方里刮地層、挖文物,劃分遺跡現象;晚上回到辦公室整理資料、撰寫報告。在二里頭,他和同事們參與了宮殿區東南角道路、圍墻以及骨角器作坊的發掘研究。
除了日常的考古發掘,席樂還致力于研究當時的社會面貌和人群社會認同。“當時在這里生活的人是當地人還是外來部族人?當時的先民為什么認為自己是夏人?”這些都是他好奇的問題,“通過發掘出來的物質來研究當時的人類習慣,再拓展到當時的社會融合和文化傳承,就可以描摹出當時的社會形態。”
席樂的“家”就在二里頭考古隊的院子里,“外間辦公,里邊睡覺”。集辦公和生活于一體的小屋里堆滿了與考古相關的書籍資料,簡單的運動器材零散地放在地上,幾盆多肉植物、一捧鮮花給這間小屋增添了一抹亮色。席樂說:“考古工作大多數時間都不在城市里,現在的生活挺好,晚上到考古公園跑跑步,我還想找個老師學學二胡。”
來自江蘇宿遷的他也愛上了洛陽的牛肉湯、黃河的大鯉魚,“我還想把父母接過來,將來在洛陽娶妻生子、安家落戶”。
作為考古大省的河南,從1990年起到現在,已經有50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領跑全國。日前,“二里頭都邑網格式布局”入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60多年來,幾代二里頭考古人取得了不少成果。許宏隊長、趙海濤隊長帶著我們推進了二里頭都邑的框架架構和區域劃分研究,進一步揭示了二里頭遺址的多網格布局。”作為二里頭考古隊的年輕人,席樂和同事們運用RTK定位系統和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助力考古發掘的精準研究。
“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將二里頭遺址的發掘成果逐步轉化為學術研究成果,運用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提升田野考古發掘水平和研究水平,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實際行動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席樂說。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
時政Vlog丨中國考古博物館拍了拍你,并向你發出了穿越千年的邀請
-
全國范圍內首次 二里頭文物參加中華早期五大文明聯展
-
考古重大發現!南海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古代沉船
-
文明探源 出彩中原丨逛完殷墟博物館該干啥?看實景演出,看夜色闌珊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和立項數量公布 河南領跑全國
-
“出彩河南人”2022感動中原年度人物揭曉
-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青銅器 甲骨文 王陵區 殷墟三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密碼
-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先民也吃羊肉、薅羊毛、種水稻 科技考古揭示二里頭遺址隱秘細節
-
央媒觀豫 | 河南洛陽: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
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丨從“去哪里”到“了解歷史去” 文化遺產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