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了“菜籃子”鼓了“錢袋子” 生態蔬菜奏響“富民曲”
摘要:在蔬菜一條街上開飯店的王朝說,他明天需要蔬菜10多公斤,買老年人種植的蔬菜加工出來的菜肴成了他飯店的招牌菜。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在常興鎮蔬菜一條街上,老人們競相演繹著舌尖上的精彩,在辛勤勞動中實現著人生價值最大化。
記者 王朝朝 通訊員 楊明華
水靈靈的蘿卜、綠油油的青菜……在汝南縣常興鎮西街,各種新鮮蔬菜琳瑯滿目,擺滿街道兩旁,攤位一個緊挨一個,賣菜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或坐或蹲,熱情地招呼顧客,用一桿小稱稱出生態蔬菜的芳香,收獲汗滴禾下土的幸福。
“俺種的蔬菜施的是發酵后的肥料,澆的是無污染的地下水,白菜不混湯,蘿卜似水果,健康又營養。”81歲的王大長自賣自夸地說。王大長在大集體時就是種菜“老把式”,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出不了遠門,干不了重活。早些年,他把村頭的2畝“雞叨地”承包下來,以種植時令蔬菜為主,每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
“要想蔬菜賣得好,關鍵得打好季節差,念好‘早’字經,將蔬菜提前10天左右上市,讓顧客吃上新鮮菜。”86歲的張福說,比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但你要是提前10天左右種植豆角、黃瓜,鋪地膜、蓋天膜,蔬菜就能提前上市,價格也比較高。依靠這種理念,張福老人種植的白菜、蘿卜、豌豆莢等蔬菜暢銷,就連大超市也提前與他預約訂購。
與張福不同,83歲的李英老人注重在“晚人一步”上做文章,推廣種植延秋蔬菜、夏秋晚熟瓜果,比傳統農時種植的作物效益高出一倍以上。據了解,該鎮“時差農業”種植面積已超萬畝,1000多戶農戶從中受益,畝均效益突破5000多元。
韓寨村76歲的李杰,子女都在大城市工作,老伴去世后,她依然放棄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家侍弄2畝耕地,每年依靠種植小麥、洋蔥生活,即鍛煉了身體,還增加了收入,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老人們種植的蔬菜純天然、無公害,吃著放心。”在蔬菜一條街上開飯店的王朝說,他明天需要蔬菜10多公斤,買老年人種植的蔬菜加工出來的菜肴成了他飯店的招牌菜。
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在常興鎮蔬菜一條街上,老人們競相演繹著舌尖上的精彩,在辛勤勞動中實現著人生價值最大化。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