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啟動全國自然災害風險調查 擬建新監測體系
摘要:尚勇透露,應急管理部擬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災害監測體系,“從天上講,下一步中國要發展天網應急衛星系統,包括多顆專用的監測衛星”,這些衛星可配合現有的高分衛星,助力“一帶一路”區域的防災減災工作;
中新社博鰲4月20日電 (記者 王曉斌)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20日舉行“災害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記者從會上得知,中國目前已啟動自然災害風險的調查工作,擬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的災害監測體系。
亞太地區是全球最易受到自然災害侵害的地區,根據世界災害評估報告提供的結果,該地區受災的頻度、人員死亡數、經濟損失占整個世界的40%以上。其中中國除了火山災害較少,其他類型的自然災害近年時有發生。
“2020年中國不僅疫情嚴重,災情也嚴重,其中洪澇災害是自1998年大洪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中國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尚勇說,中國全力以赴進行了抗災救災,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去年中國因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的一年,“但面臨的困難要比取得的成績更值得關注”。
尚勇透露,應急管理部擬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災害監測體系,“從天上講,下一步中國要發展天網應急衛星系統,包括多顆專用的監測衛星”,這些衛星可配合現有的高分衛星,助力“一帶一路”區域的防災減災工作;在地面的城市鄉村,布局各類預警傳感器,以此組建這個體系。
尚勇認為,科技在其中可以發揮大作用,如人工智能技術能幫助研判災情,衛星通信、微波通信等技術可以確保救援指揮系統在斷電斷網時正常運轉。
普遍認為,風險、災難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為解決這種不對稱,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史培軍領隊的全國自然災害風險調查工作正在進行。
“我們希望徹底了解整個中國大地上自然災害的風險有多大。”史培軍說,“我們以鄉鎮為基本單元,調查包括道路、房子等20個主要自然災害承載體,這樣的幾組數據調查上傳后,我們才知道風險在哪。”史培軍說,正如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一樣,“早知道災害相關信息,才能做到早報告、早治療”。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