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助力中國戲曲電影守正創新
摘要:京劇表演藝術家趙葆秀說:“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非常美的唱腔通過戲曲電影的形式流傳下來。在今天,戲曲藝術、戲曲文化可以通過電影這一大眾媒介形式得以發揚光大,是一件幸事。當然對于參演影片的京劇表演者來說,也面臨著與舞臺表演不同的挑戰。”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張漫子)近日,中國戲曲電影《風雨同仁堂》作為代表影片亮相“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引發了學界和業界關于中國戲曲電影創新發展路徑的討論。15日在京舉辦的戲曲電影論壇上,與會專家探討了數字技術對戲曲電影守正創新發揮的作用。
戲曲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中國電影史上的多個“首次”均與戲曲電影有關。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謝柏梁介紹,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表演《三國演義》時的片段;片中穿插的幾段戲曲,將影片《歌女紅牡丹》推上“中國第一部有聲片”的寶座;而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由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主演,也為戲曲電影。
參與此次展映活動的京劇電影《風雨同仁堂》以國粹京劇的藝術形式,將中醫藥行業老字號北京“同仁堂”誠信制藥、濟世救人的故事搬上銀幕。與以往戲曲電影不同的是,該片在拍攝中首次采用了數字虛擬技術,使影片更好地呈現100多年前北京前門大柵欄的模樣,還原歷史的真實感,既保留了京劇的魅力,又增添了視聽技術帶來的視覺沖擊力。
“將戲曲之美呈現于銀幕,不論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還是對戲曲藝術的普及都大有裨益。運用數字技術在電影視聽語言方面進行創新,能夠取得傳統戲曲舞臺表演達不到的突破。”導演馬崇杰說。
京劇表演藝術家趙葆秀說:“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非常美的唱腔通過戲曲電影的形式流傳下來。在今天,戲曲藝術、戲曲文化可以通過電影這一大眾媒介形式得以發揚光大,是一件幸事。當然對于參演影片的京劇表演者來說,也面臨著與舞臺表演不同的挑戰。”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數字技術的運用應當在與觀眾的良性互動中發揮更大作用。“技術終究是為內容表達服務,不能顛覆電影的美學本質。如何通過技術,與觀眾建立起‘共同體美學’,使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得以了解過去的經典,是值得中國戲曲電影創作者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