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為什么要自殺
摘要: 張芳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姚貴忠半個多月前,華山長空棧道上,一名男子行至中間,自行解開安全繩,縱身跳下山崖。因涉及個人隱私,外界沒人知道男子
張芳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姚貴忠
半個多月前,華山長空棧道上,一名男子行至中間,自行解開安全繩,縱身跳下山崖。因涉及個人隱私,外界沒人知道男子為何尋了短見,只是他在跳崖前表現出的決絕,令每個觀看視頻者都難免唏噓。
好好的人,為何自殺?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姚貴忠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自殺的誘因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比如,患上重度抑郁癥的人,大腦神經遞質發生病理性改變,可能導致人產生自殺的沖動。這種情況下,必須通過有針對性的醫學治療,才能真正緩解。另一種因外界影響觸發的心理性自殺沖動,則需要了解其誘發因素,對癥紓解。
國外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研究,通過分析20份自殺成功者和20份自殺未遂者的日記,試圖找出一些心理緣由,評估標準包括5個,即負擔感、絕望感、痛苦情緒、社交障礙和逃避負面情緒。結果顯示,人們不僅僅是因為痛苦而試圖自殺,更因為他們不相信有生存的理由,甚至覺得自己走了,世界會變得更好。心理學家認為,在5個標準中,負擔感是自殺成功者和未遂者最顯著的差異:認為自己已經成為其他人和整個社會負擔的人,自殺意愿更堅決。正如很多人所說:“真正崩潰想死的人,不會給你救他的機會。”
無論如何,選擇自殺是需要一定“勇氣”的。所以常有人在勸慰他人時說:“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可對陷入絕望的人而言,很可能“活著比死難多了”。他們會不自主地沉溺于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直至選擇以死來尋求解脫。
其實,在各種壓力下,不少人都曾有過堅持不下去的感覺,甚至產生過自殺的念頭。怎樣才能平安邁過這道坎?姚貴忠說,產生自殺念頭的人,大多會表現出一些特別的跡象。比如,患上抑郁癥的人會睡不好、吃不下,與人溝通明顯變少,對外界的興趣明顯變少等;在真正決定自殺前,他們會安排后事,與親友低調告別,寫下遺書;一旦選定用哪種方式了斷此生,他們還要做準備,如瀏覽相關網頁,偷偷攢下安眠藥等。通常情況下,在整個過程中,只有周圍人及時介入,才可能將他們從輕生的邊緣拉回。
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出版了《自殺論》一書。他認為,自殺并非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當一個人與團體或整個社會之間的聯系產生障礙,且無法解決時,就可能產生自殺行為。從這個角度看,當社會能夠提供幫助時,自殺行為也會有所遏止。在社會幫助中,親友關心無疑是一劑良藥,但千萬別等到最后時刻再用。就如一些人在自殺后,身邊人才驚覺,原來平時看似豁達的他,竟然如此脆弱,如此需要關懷和幫助。有個說法是,越是精彩的喜劇,越說明它有個悲劇的內核。所以,別忽略周圍的任何一個人,別吝于付出關懷。
預防自殺,也需要從自我做起。除生理性疾病外,因外界產生絕望的人,多是因為心理支撐坍塌,自我價值崩潰。比如,瘋狂地愛一個人,甚至失去自我,一旦對方提出分手,可能就會覺得活不下去了。又如一個工作狂在退休或工作受挫后,就可能喪失了心理支撐,產生無望感。專家表示,學著熱愛生活,從事業、愛好或親情上建立更多心理支持。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同感,不輕易被外界顛覆。脆弱的時候,要懂得尋求支援。相比較向親友傾訴,選擇心理服務熱線或正規的心理咨詢,能夠獲得更有效的幫助。▲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