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方棋:百姓鄉土“弈術”
摘要: 7月19日,天朗氣清,安徽界首市鄉間路旁,樹蔭之下,兩位皮膚黝黑的村民席地對座,畫地為棋盤,橫豎6道,方方正正。二人就地取材,分別以泥丸、樹枝作子開局對弈。
資料圖:界首方棋比賽。戴民 攝
中新網安徽界首7月20日電 題:安徽界首方棋:百姓鄉土“弈術”
作者 劉浩
7月19日,天朗氣清,安徽界首市鄉間路旁,樹蔭之下,兩位皮膚黝黑的村民席地對座,畫地為棋盤,橫豎6道,方方正正。二人就地取材,分別以泥丸、樹枝作子開局對弈。
經采訪得知,該棋俗名“插大方”,學名方棋,流傳于皖北一帶。
只見兩人對弈正酣,周邊許多村民見狀,前來觀弈。“乘方,提子。”棋盤之內,樹枝子漸多,泥丸子漸少,或為該局勝敗之際,對弈之人,凝眉思索;觀局之人,為之屏住呼吸。稍時,泥丸子盡,樹枝子勝,現場氣氛嘩然輕松,互相討論此局如何如何。
界首市文化館館長王海濤介紹,界首方棋的棋盤由六六橫豎直線交叉而成,呈方形,大小以30*30厘米為宜。棋子分黑白兩種,兩人各持一子對弈。“由于民間百姓不尚考究,時常興致來時,就地開局,以石子、泥丸等對弈。”王海濤說,方棋的規則近40條,常用術語有“方、斜、龍”等。對弈步驟有三:布子、吃子、行子。在行子階段,將對方棋子提盡為勝。
資料圖:界首方棋比賽。戴民 攝
“雖是鄉土棋盤,卻也內藏乾坤。”一位年近七旬的村民告訴記者,久下方棋的高手對弈,至少半個時辰,才能決出勝敗,棋局行子變化萬千,其中樂趣不勝言表。
“方棋的歷史淵源,目前尚待考證,然而根據其發展軌跡推測至少有百年。”王海濤說,對弈方棋,布子構思,不僅能增思益智;而且棋局攻守變化,深富哲理,有助于修心養性。該棋棋具可簡可繁,可精致亦可粗樸,在過去鄉村娛樂項目匱乏的年代,該棋廣受民眾歡迎,村頭巷尾,田間地頭常見三五之人的棋場。遺憾的是,隨著現在娛樂項目日益增多,這項鄉土游戲,逐漸消逝,青少年所知者了了。
為進一步保護傳承方棋技藝,2012年,界首方棋被列入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后,該市先后舉行數屆方棋競賽,引導人們關注。(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