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81︱新四軍.鄂豫邊尋訪調研剪影之五
紅色記憶81︱新四軍.鄂豫邊尋訪調研剪影之五
李東海/撰文:紅色根據地鄂豫皖與鄂豫邊山水相連,深切懷念父親李長如將軍(二師分會)
鄂豫邊尋訪(2018年4月18日至4月21日)
2018年4月18日至4月21日,在尋訪團領導趙金川和肖占率領下,北京新四軍研究會二師分會尋訪團一行20人,對鄂豫邊地區紀念館和歷史紀念地進行了尋訪調研。在尋訪調研結束之后,大家紛紛寫下感人至深的鄂豫邊尋訪心得感想。
紅色根據地鄂豫皖與鄂豫邊山水相連——深切懷念父親李長如將軍
□李東海.撰文
我的父親叫李長如,湖北大悟人,放牛娃出身。1930年,他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時年僅12歲,人還沒有槍高。父親先后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紅27軍、紅25軍、紅28軍戰斗過,參加了四次反圍剿戰斗和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父親隨紅28軍和鄂豫邊老8團一起加入新四軍四支隊,成為一名連指導員。
鄂豫皖和鄂豫邊一字之差,代表了兩個紅色兄弟根據地。鄂豫皖與鄂豫邊山水相連,是鄂豫皖蘇區和中共中原局所在地。分別走出了紅四軍、紅四方面軍、紅27軍、紅25軍、紅28軍,和老八團隊。其中,紅四方面軍去川陜發展了新的根據地,紅25軍長征到陜北與陜北紅軍會合,后與中央紅軍會師。紅28軍與老八團隊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后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這兩個根據地的軍民都為中國革命和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和重大犧牲!向革命先烈和幸存著致敬。
回顧中國革命歷史,就是一部星火燎原史。毛澤東主席早在井岡山時期就明確提出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實踐證明了他老人家的英明論斷。鄂豫皖和鄂豫邊兩個紅色根據地都是星火燎原的典范。這次來到鄂豫邊尋訪,學習了解到,早在1924年,中國共產黨就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老一輩革命家從七人兩條半槍開始創立了紅色武裝,在黨的領導下,迅速發展壯大到幾千人,使一個小小的革命火種迅速形成燎原之勢。為抗日民族戰爭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老一輩革命家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定信念,英勇頑強,不屈不撓,流血犧牲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傳承,發揚光大!
鄂豫皖和鄂豫邊山水相連,在這兩個紅色根據地,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國共第二次合作成立的新四軍四支隊把兩個根據地的紅軍武裝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壯大,一起并肩作戰,多次伏擊日寇,取得了輝煌戰績。其中,蔣家河口伏擊戰創造了新四軍成立后首次對日作戰全殲日軍而我軍無一傷亡的戰果。
在中原局曾經的駐地,安徽定遠縣大橋鎮,父親參與了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大橋鎮戰斗,他親自帶領突擊隊沖鋒陷陣,一顆手榴彈落在他身邊兩米左右,他立即臥倒,右手還舉著駁克j槍,一顆彈片劃傷了他的右手,鮮血直流。他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繼續和戰友們堅持戰斗,一舉奪回大橋鎮,榮獲一等戰功。他所在的11團被新四軍二師授予鐵錘子團。
新四軍從1938年3月至1939年1月深入敵后,積極打擊日寇、漢奸、偽軍,共作戰90余次,斃傷敵2300多名(其中日寇1700多人),俘虜偽軍400多名(其中日寇9名),消滅反動武裝3700余人,繳獲長短槍1400多支機槍19挺,軍馬30匹,擊毀敵汽車156輛,汽船2艘,有力地打擊了日寇。老一輩革命家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定信念,英勇頑強,不屈不撓,流血犧牲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傳承,發揚光大!
父親經常教育我們不要忘記革命先烈!是他們浴血奮戰英勇犧牲,才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沒有看到勝利的一天,作為幸存者和幸存者的后代要永遠記住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要永遠繼承他們的遺志,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同時,不能忘記老區人民!沒有人民群眾支持就沒有革命勝利!鄂豫皖和鄂豫邊人民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些革命先烈!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作為幸存者之一,父親受到了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建國后,他先后擔任第四野戰軍44軍政治部副主任,中南軍區海軍政治部副主任,華東海軍第六艦隊政委,東海艦隊政治部主任 ,國家海洋局政委,北海艦隊政委。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參加了中國共產黨7大、9大、11大代表大會。
1955年4月15日,父親搭乘上海駛往寧波的民主三號客輪,途中不幸觸礁,船底破損進水,隨時可能沉沒。在此千鈞一發時刻,做為300名解放軍乘客中級別最高的領導,他挺身而出,沉著冷靜,果斷指揮300名解放軍維持秩序,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并建議船長堵漏擱淺,同時通知華東海軍第六艦隊營救。保證了全船1300名乘客無一傷亡。當乘客全部撤離客輪時,人們情不自禁地高呼共產黨萬歲!解放軍萬歲!作為乘客,父親最后一個離開了船體基本沉沒的客輪,中央軍委為此通電表揚,上海電影制片廠為此拍攝了電影《霧海夜航》。
父親離休后,一直關心老區的發展和建設。他多次回到養育他的家鄉,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和需求。他為家鄉修大禮堂,修公路,解決物資供應等方面盡心盡力。為支援家鄉教育事業,他把多年存款30萬元捐贈給了大悟一中,學校用父親的名字命名了一座長如教學樓。他還經常下部隊去學校講座革命傳統,獲得海軍先進退休干部稱號。
父親已經離開我們多年了,他對我們教導永遠不會忘記。我們要按他的遺愿,為老區人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實現習主席提出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1955年4月16日,載著1300多名乘客的“民主三號”客輪離開上海港,駛往寧波。
17日凌晨由于船長沒到位,大副麻痹大意,加上客輪一直在6—7級海風和雨水交加中航行,偏離正常航線,3時許撞上鎮海口外海太平山甘嶼的海中礁石。
李長如時任華東海軍第六艦隊政委,在上海開完會乘此輪返回部隊,是船上職務最高的人。
船只觸礁,強烈的震動驚醒了李長如,走出房間看到一些不知發生什么事情的乘客,焦急地站在走廊中。李碰見也是乘客的海軍舟山基地干部部丁力部長,他們估計可能是兩船相撞。這時船上廣播船只觸礁,要求乘客穿上救生衣。頓時很多人驚慌起來,引起騷亂。
李長如、丁力及警衛人員立刻趕到駕駛室,向船長、政委作了自我介紹。
船長說:船底撞開了一個1米多長、2米多寬的裂口,船只現在還有動力,能緩慢航行,但堵漏沒有成功。李長如馬上建議:堵漏假如不成功,釘死下層艙門,減緩海水進入上層艙的時間,船速太慢的話,是否可搶灘等待救援,防止船只沉入深海,并要求迅速穩定乘客,不準任何人乘救生艇擅自下海,絕對不許亂說亂動,因為如果有一人跳海逃生,會在1300多名慌亂的乘客中引起連鎖反應,后果不堪設想。
根據李長如的建議,船政委召開了極其簡短的黨支部會作了部署。當時船上乘客中20軍和海軍人員各有150多人,有些軍人早以自動參加了堵漏搶險。李長如從駕駛室出來,拿起話筒說明自己身份后,首先要求300多名軍人在這生死攸關時刻,舍身保護全船乘客的安全,先站到兩弦欄桿的邊上,形成一道人墻,把近千群眾保護在甲板中間,萬一出現混亂,以防有人被擠到海里。另外組織人幫助仍在2、3層艙室的乘客轉移到上層甲板,穩定了群眾的情緒。
這時李長如向全船人員講話:現在船員和解放軍同志正在奮力搶險堵漏,船只還能航行,我要求乘客們保持鎮定,為保證大家的安全,任何人不能擅自下海。
船只還在緩慢地航行,突然前方發現兩個亮點,經派人乘救生艇前去聯系,是兩艘較大的機帆船。李長如馬上宣布:先讓老人、兒童和婦女乘船返回寧波港。乘客們聽從了指揮,救走了300多名老弱病殘。
這時天已漸亮,輪船下面3層艙室全部進水,船首翹起,很不平穩。就在這危機時刻,船只終于搶灘成功,但海水已漫過救生甲板,上層甲板露出海面也不到1米,大部分人半身浸在海水之中,“民主三號”輪實際已經沉沒。可是在300多名軍人的保護下,群眾還是比較穩定。5時左右,第六艦隊副司令員馮尚賢率多艘艦艇趕到,人群一下沸騰起來。站在李長如身邊一位50多歲象是大學教授的乘客激動的表示:還是共產黨和解放軍是群眾的救命恩人。
全體遇險人員先后登上救援艦艇,李長如作為乘客最后離開“民主三號”輪,乘“武昌”艦返回部隊,那兩艘機帆船救走的300多人也早已安全抵達寧波港。
此次海難事故沒有一人死亡或重傷,上海電影制片廠知道后,以這次海難搶險事件為原型,拍攝了一部故事片《霧海夜航》。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