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周豫琳的散文《父親的背影》
摘要: 為中國現代農民樹碑立傳——賞析周豫琳的散文《父親的背影》□趙弘正老實說,我最初對周豫琳的印象是他在詩歌領域頗有建樹,若讓他提筆寫起散文來,估計是&ldqu
為中國現代農民樹碑立傳
——賞析周豫琳的散文《父親的背影》
□趙弘正
老實說,我最初對周豫琳的印象是他在詩歌領域頗有建樹,若讓他提筆寫起散文來,估計是“拿捏”他了。殊不知,當我在河南省文聯主辦的文學期刊《奔流》(2017年10月)上,拜讀他洋洋灑灑、七千余字的散文《父親的背影》時,對他的散文又有了新的認識。只是,他是省作協資深會員,又是縣作協主席、文學專業副研究員,作為一個初學者,我不敢對他的作品妄加評論。如真的要我說個一二來,也一定是膚淺的。為學習吸收周豫琳散文創作的成功之處,我就試著賞析一下他的散文《父親的背影》,與大家共勉。
周豫琳散文《父親的背影》的立意,突破了父子情、父女情的慣例,沒有落入親情主題的窠臼。文章從他為父親墳頭立碑著墨,擷取父親背影這一側面,展示、謳歌父親的人性美及中國農民的人性美。這篇文章立意之高深,體現了作者立足鄉村、贊美農民的責任擔當,是很多作者所不具備的。
在周豫琳的筆下,“大躍進”年月里,父親為家庭和形勢所迫而輟學。踏入社會后,父親背影里盡顯其藝術才華的一面。他在大隊“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巡回演出時,相繼扮演《紅燈記》里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楊子榮等角色,都是那么“威風凜凜,惟妙惟肖”,唱腔又那么“字正腔圓”,時常博得陣陣掌聲、喝彩聲。 年輕時代,父親的背影里折射的是積極上進、才藝出眾的一面:在全縣珠算大賽上,父親雙手“操盤”,贏得全縣第一名的好成績,被譽為“秀才”,被選為大隊會計,并贏得美好的婚姻。這時期,父親的背影無疑是農村青年的一面旗幟。“7·58”洪水后,父親的背影顯現的是農民在重建家園中體現出的不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他“去北山割黃麥草,在北田窯燒磚”,“去西河溝撿那砌基石用的石塊,堆成堆,然后一塊一塊往家背”,“有時候用架子車拉” ,“盤帶繩繃得緊緊的,父親的腰深深地彎下去,好像一張深拉的弓,抑或一頭瘦弱的黃牛,咬著牙關,滿臉通紅,喘著粗氣,汗流如注”。土地承包后,父親轉崗、耕作,也想法致富。他“從頭學起了犁耬鋤耙”,他聰慧,有技巧的農活兒,他僅用兩年就全學會了。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初冬的麥播季節,在遼闊蒼涼的黃土地上,在“黃牛的哞哞聲及古樸悠揚的牛鈴聲、吆喝聲”里,父親大汗淋漓、筋疲力盡。此時,父親的背影,是那個時代里勤奮的又吃苦耐勞的農民的人生縮影。面對這樣的時代,父親有“文化人”高明的地方,他會把老犍牛賣掉,買回一對長毛兔,讓村里人大開眼界,過上了殷實的生活。當然,父親的背影里不乏正直、善良和孝敬的一面。他正直,作為二十多年的會計,他“從沒有占過公家一分錢,交手時‘湯是湯,水是水’,一清二白”;村里誰家有了糾紛,都請他去平息。他善良,“對待他人如同自己的親人”,“對莊上那些孤寡老人,更是關懷有加”;村里“男女老幼從不把我們一家外來戶當外人看”,相反“卻把他們的孩子都認到父親門下,喊爹叫媽的”。
父親身上諸多優良品質,“閃爍著普通農民人性的光芒,是中國現代農民真實的縮影與寫照”。因此,與其說周豫琳在為父親立碑,倒不如說是他在為中國現代農民立碑;是他們順應時代,用勤勞的雙手推動著中國農村的發展與進步。因而,周豫琳賦詩贊頌:“他用結實質樸的胸懷/擁抱著故鄉的黃土地”;“遠逝的背影,是一塊墓碑/牢牢地立在中國農民的墳頭”。
周豫琳的散文《父親的背影》,以記敘的手法為主,輔之以樸實的語言和真摯動人的情感,述說父親一生中的點滴故事;讓父親的品質在字里行間體現,在娓娓道來中流露,避免了夸夸其談的議論和空洞的煽情。同時,周豫琳通篇采用襯托的手法,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成績反襯時代的變遷和父親背影的偉岸。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