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招生培養統歸16大類
摘要: 清華大學日前召開大類培養領導小組會議,16位在各自專業領域鼎鼎有名的專家學者,成為學校大類培養首席教授。這意味著,該校今年將推行“按大類進行人才培養管理
清華大學日前召開大類培養領導小組會議,16位在各自專業領域鼎鼎有名的專家學者,成為學校大類培養首席教授。這意味著,該校今年將推行“按大類進行人才培養管理”方案,打破院系和專業壁壘,按16個大類招收、培養本科生。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一些高校在部分院系實施了大類招生,但在全校范圍內推行的尚不多見。同時,為每個大類設首席教授,也成為清華大學大類招生、培養的獨創和亮點。正因如此,該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
什么是大類招生、培養?為什么要實行大類招生、培養?在大類招生、培養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多數專業合并歸類 大類首席教授均為著名專家學者
記者了解到,清華大學按大類招生的試點始于去年。2016年該校機械工程學院和航天航空學院就已試水大類招生。而從今年新生入學起,大類招生將基本覆蓋全校——清華大學所有納入本科招生的專業將合并為16個大類,包括數理類,化生類,人文與社會類,機械、航空與動力類,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等。除美術學院、新雅書院、法學院等少數幾個學院獨立成類外,其余大部分學院的專業都面臨合并、重組,比如化學生物類就涉及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等多個院系。
此外,有些院系的專業還劃入了不同的大類,比如化工系的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既出現在化生類,也出現在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
同時,每個大類的首席教授均為國內外知名學者。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朱邦芬擔任數理類的首席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氣污染防治專家賀克斌出任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的首席教授,他們將直接參與本科生的培養。
清華大學將按照大類培養重構培養方案,專業上注重厚基礎,學生學習上講究自主性,學校人才培養上追求高質量。根據培養方案,清華設立了10學分的自主發展課程,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空間,另設44個學分的外語、體育等通識課程,以及116個學分的專業課程。
據悉,大一階段,各專業大類的學生將通過學習“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導引課”等,了解相關專業的知識體系、學科發展和應用背景,從而確立自己的學科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
更好地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
在大類招生、培養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推動大類培養既有綜合改革的推動因素,也有廣泛的國際背景,這一改革在強化大類通識教育的同時,對專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大類招生培養管理改革中,必須正確理解‘專業確認’,做好院系層面的制度設計以及對新生的價值引導。”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對此解釋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機械學院院長雒建斌表示,大類招生對教學和學生系統工作提出了挑戰。為做到各項工作的統一管理和無縫對接,機械學院成立了院長聯席會、教學聯席會和學生工作聯席會,從制度頂層設計到學生的生活細節管理,做到全方位覆蓋。對于“專業確認”這個最關乎學生選擇的環節,機械學院采取了全新的確認依據:包括個人志愿、志趣考試和面試三方面,確保公平公正。
面對新的招生、培養方式,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衡量和保障?
“大類培養實施過程復雜,但衡量標準簡單而明確。”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強調,必須做到五個方面:一是在社會上進一步擴大和提升清華的聲譽,吸引更多優秀青年來清華讀書深造。二是讓學生的大一學習生活更加充實、高效、陽光,更有“獲得感”。三是大幅提高學生的通識教育素養。四是更好地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五是更有利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相互融合與促進。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國內已有少數高水平大學開始實行按照大類招生、培養。而這種招生和培養方式,已成為英、美等國一流大學的通行做法。(記者 晉浩天)
專家點評
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須實施大類培養
洪成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清華大學即將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大類招生和培養,無外乎有兩個目的,一為學生,二為清華。為學生,即為學生減少或者規避專業選擇的盲目和草率性,為學生擴大知識視野提供機會。為學校,即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優秀拔尖人才進入清華。
盡管大類培養不是新鮮事,但就我國高校來說,也還是有很多積極意義的。概括來說,大類培養不是否定既有的專業教育,而是對專業教育更高層次的肯定。大類招生和培養,就是讓學生更大范圍拓展自己的興趣,為精確瞄準自己的發展目標提供更多機會。同時,大類培養幾乎成為一流大學的共同追求。換言之,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須實施大類培養。
當然,任何改革都有風險。本次改革能否按照校方意愿順利推進,還是一個尚待證明的課題。問題之一是大類確定的學術邏輯和實踐依據是什么,如果這個問題不弄清楚,來自部分教師的“不配合”或將難以避免。第二,大一之后如何將通識教育與專業選擇和教育有機接續起來,現在還看不到具體操作規程。第三,16個大類的首席教授雖然都是本專業最具影響力的教授,學術聲望卓著,但他們不僅科研任務繁重,而且社會工作頗多。因此,這些首席教授能否有足夠時間投身具體的教學改革,對于他們和學校都是挑戰。(記者晉浩天采訪整理)
加強通識教育背景下的“適度回歸”
程方平(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在我看來,此舉是對于當前加強通識教育大背景下的一次“適度回歸”。可以說,在我國高等教育愈加重視通識教育的當下,學生們進入專業領域的時間被推后了,學習專業領域知識和理論的時間縮短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按大類招生、培養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們在得到良好通識教育的基礎上,較早走入專業領域進行學習、研究。
當然,清華大學的大類招生、培養剛剛開始,成效如何還需時間和實踐檢驗。實踐過程復雜且艱辛,學校定會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并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值得重視的是,學校一定要讓學生和教師參與到此次教育改革之中,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總而言之,清華大學這次改革的目標,就是進一步提升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而其他學校,也應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根本,根據學校特點尋找一種適合自身發展的招生、培養之路,切忌一味模仿、一哄而上。(記者晉浩天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 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