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買自賣股票獲利近3億元
摘要: 自買自賣股票獲利近3億元首例滬港通操縱案折射監管漏洞 非法獲利近3億元!近日證監會查處首例利用“滬港通”交易機制跨境實施操縱市場的典型案件。不法投資者唐
自買自賣股票獲利近3億元
首例滬港通操縱案折射監管漏洞
非法獲利近3億元!近日證監會查處首例利用“滬港通”交易機制跨境實施操縱市場的典型案件。不法投資者唐某博等人繞道香港開立證券賬戶,借道滬股通交易機制反向操縱A股的“貓膩”最終難逃法律嚴懲。
作為市場操縱的“慣犯”,唐某博等人企圖借用新工具再次伸手,卻給自己惹了“麻煩”。首例滬港通跨境操縱案告破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折射出市場監管面臨的哪些漏洞?
第6次被捉! 歷史回溯指向“慣犯”
2010年唐某博等人就進入了中國證監會稽查部門的執法視線。2010年以來,唐某博等人已經多次被證監會行政調查和處罰。算上這一次,他們已經是第6次被捉了!
今年初,交易所監控發現,滬股通標的股票“小商品城”成交明顯放大,股價漲勢明顯高于上證綜指漲勢。大數據分析顯示,來自香港的證券賬戶與開立在內地的某些證券賬戶相互配合,頻繁自買自賣、高買低賣,連續拉抬后反向賣出,有操縱市場的重大嫌疑,滬港通開通以來首例跨境操縱線索浮出水面。
經過對歷史資料進行關聯匹配映射分析,操縱市場行為與唐某博等人密切相關。唐某博等人的操縱行為具有明顯的共同特征:一是大量交替使用以家族成員、公司員工名義開立的賬戶;二是操作下單地點遍布各大城市;三是使用多臺電腦,企圖逃避監控;四是慣用連續交易、盤中拉抬、對倒、虛假申報、大額封漲停等多種手法操縱股票。
根據調查發現的線索,證監會查獲了唐某博伙同多名家族成員同時在香港和內地以本人和他人名義開立證券賬戶、內外配合,實施跨境操縱的違法事實。經查,唐某博等人涉嫌操縱滬股通標的股票“小商品城”,交易金額近30億元人民幣,獲利4000余萬元。證監會同步查實了唐某博等人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期間,涉嫌利用資金優勢、持股優勢操縱其他5只內地股票,非法獲利近2.5億元的違法事實。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在內地和香港證券市場互聯互通環境下,不法投資者可能繞道境外實施反向操縱,證券期貨跨境違法犯罪的手法更加隱蔽。加強內地和香港證券期貨稽查執法協作,是互聯互通的市場機制平穩推進的重要保障,防范和打擊跨境操縱市場、內幕交易、虛假陳述等各類證券期貨違法行為,是兩地監管部門長期面臨的一項重要執法任務。
誤導與欺詐! 市場操縱難逃四宗“罪”
唐某博等人多次違法的歷史也是市場操縱不斷演變的縮影,其違法犯罪手段日趨復雜和隱蔽。香港證監會某執法人員對市場操縱的危害,業內人士將其歸納為四宗“罪”:
“罪狀”一
通過欺詐手段,誤導廣大投資者,破壞作為證券市場基石的“三公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罪狀”二
破壞有效價格機制,損害資源配置功能。通過有意拉抬或打壓特定證券的價格,人為影響證券市場的供求關系,使證券價格與公司的經營狀況脫離,操縱者就在人為造成的證券價格異常波動中誤導資金流入。
“罪狀”三
破壞市場競爭機制,擾亂資本市場秩序。市場操縱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扭曲證券市場的價格,同時也使投資者無法或難以作出正確的投資選擇,從而使市場競爭機制難以發揮積極作用,擾亂資本市場秩序,給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罪狀”四
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專家表示,證券市場的惡意炒作、違法操作造成的虛假繁榮,以及不合理和異常的價格波動,都有可能促成、加深或延長一國的社會經濟危機。
打擊“飛車大盜”! 擊中市場亂象“七寸”
市場人士稱,對操縱市場行為的監控越來越難:高頻、程序化交易操縱好比是攀附在磁懸浮列車上的“飛車大盜”,必須用全覆蓋的實時攝像頭才能觀測到其從投資者手中搶奪財物的全過程。而傳統的連續交易操縱、約定操縱等手法則是大街上拔腿就跑的小偷,即使跑出幾個街區也難逃圍捕。
對于操縱市場行為的打擊,監管部門一直在努力。操縱市場成為中國證監會查處的違法類型中立案數量增長最快的,近幾年進入執法重點類型前三位。數據顯示,2011年證監會查結市場操縱案件9起,2014年19起,2015年攀升至71起。2016年上半年,新立案市場操縱案件52起,比2015年同期增長68%。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資本市場是眾多投資者追求財富之地,受到逐利的驅使,資本市場滋生了大量違法違規亂象。從中國證監會通報的案例和數量來看,打擊資本市場惡性操縱案的力度在加大,效率也在提高。董登新建議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凈化資本市場。
“隨著操縱市場一些新特點的出現,以及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執法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這就對監管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迫切需要監管層加強對這些行為的打擊,另一方面,需要加強與境外監管機構的合作。”大同證券首席投資顧問鄭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嚴打操縱市場行為,才能擊中市場亂象的“七寸”,有利于維護市場的穩定,同時還有助于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新聞鏈接
打擊市場操縱
國外的“經”是怎么念的?
市場操縱行為以損害多數人利益為代價,為少數人換取不義之財,是一種肆無忌憚的掠奪。正因如此,打擊市場操縱行為被國際證監會組織明確列為證券監管機關三大職責之一,一直都是全球各國證券監管部門的重要任務。面對不斷“變臉”的市場操縱,國外的“經”是怎么念的?
舉措一
立法源頭和執法權限雙管齊下
專家介紹,“提前預防,露頭就打”成為國際社會懲戒和威懾金融市場不法行為的重要共識,各個國家和地區紛紛降低了對市場操縱的立案標準、起訴標準和認定標準,監管執法打擊力度顯著增強。
在執法標準方面,美國2010年出臺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及歐盟2013年出臺的《反市場濫用條例》均顯著降低了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的認定標準,以“輕率”取代“故意”,把“企圖操縱市場”行為納入監管范圍。
在高頻交易規制方面,多弗法案對利用高頻交易從事幌騙行為予以明確禁止,加拿大2013年發布的《涉嫌操縱和欺詐的若干交易行為指引》則明確界定了幌騙、分層、塞單等五種涉嫌操縱和欺詐的交易策略。
除明文降低違法認定標準外,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普遍在新型操縱法庭審判中引入專家證人,向法庭闡釋說明幌騙等交易行為的異常性、真實目的及其對市場的影響。
舉措二
增強力量 擴大執法權限
倫敦交易所監管部前專家尼克·貝利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普遍加大了對執法部門的人員與預算投入,有的還作了機構調整。
尼克·貝利用一組數據進行了說明:2008年至2015年,美國國會對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預算投入逐年上升。英國金融服務局的工作人員由2006年的2800人快速上升為2011年的4000人。香港證監會法規執行部、法律服務部人員也達到其人員總數的26%。
此外,保障主管機關擁有必要的監管調查權限極為重要。尼克·貝利介紹,歐盟要求保障各成員國主管機關擁有必要的監管調查權限,確保對有關犯罪行為予以有效、相稱和勸阻性的刑事制裁。美國、加拿大、歐洲各國及香港等證券監管機構普遍具有強制詢問權。
近期,國際證監會組織擬在增強版多邊備忘錄中明確要求成員機構有履職的必要權力,包括強制詢問權、提取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電信運營商保存的記錄等。
舉措三
建立多層次統一的監控體系
各個國家和地區監管機構近年來致力建立多層次統一的監控體系,完善基準利率、匯率等多領域違法線索的發現機制,提升數據分析和技術能力,開發針對高頻交易等新型操縱的監控分析工具。
證券市場實時交易監察系統SMARTS現已被全球超過50家證監會和證交所采用,該系統能夠同時整合并監測來自股票、期貨等十幾個市場的實時數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花費40億美元開發合并審計跟蹤系統,將分散在碎片化市場的交易數據全面整合起來,并開發市場信息數據分析系統,實現對個股訂單簿進行毫秒級的觀察和分析。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