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蘋果”牽著孩子走
摘要: 商德柯“閨女,香蕉用英語怎么說?”“banana!”“蘋果呢?”“iPhone!”“那大蘋果呢?”“iPad!”……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
商德柯
“閨女,香蕉用英語怎么說?”“banana!”“蘋果呢?”“iPhone!”“那大蘋果呢?”“iPad!”……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近半個月已在新浪微博被轉發兩萬多次。
正如電視之于“70后”、游戲機之于“80后”、網絡之于“90后”,“00后”則把風靡成人世界的“蘋果”、iPad當玩具,我們身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蘋果寶寶”、“iPad寶寶”。
有調查結果顯示,有些家長認為“玩游戲寓教于樂,開發智力,能讓孩子越玩越聰明”,所以默許孩子玩iPhone、iPad。更有一些家長自己就是“蘋果控”,他們甚至把iPad當做教學工具、益智工具陪孩子玩,這種現象實在令人堪憂。
不可否認,把家庭教育“搬”進iPad屏幕,希望以圖文并茂的動感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其本意是好的。但我們千萬別忘了,孩子們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iPad的屏幕較小,對其視力等影響很大。同時網絡世界泥沙俱下,我們很難保證孩子不會瀏覽到一些不宜內容,或者上網成癮。
前不久,世界知名心理學家、德國成癮治療協會會長Werner F.Singer教授指出:“兒童上網時間過長,智力會降低,最終會影響正常的交流。”對于目前的“微博控”、“蘋果控”,他指出,不要談虎色變,但也需要控制度,避免成癮。
針對兩三歲的幼兒就開始沉迷iPad,玩“切水果”、“瘋狂的小鳥”,Werner F.Singer表示,過早接觸網絡游戲世界不可取,過早允許幼兒玩電子游戲,會削弱其對現實世界的興趣,有存在成癮的苗頭,建議家長6歲前不要讓孩子接觸。
家庭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為其提供諸如“蘋果”之類的高科技物質財富上,而應該騰出更多的時間關心、理解孩子,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比如,多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多與孩子進行親情互動,多鼓勵孩子與伙伴游戲,讓孩子們在人和人、人與自然的互動中,不斷獲得知識、積累經驗,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