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路人”不如踐行“最美”
摘要: 與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喚道德復蘇,還不如從自己開始,喚醒真善美的人性 一位山東“最美女孩”車流中救助陌生傷者的義舉,以及車禍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禍結緣&
與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喚道德復蘇,還不如從自己開始,喚醒真善美的人性
一位山東“最美女孩”車流中救助陌生傷者的義舉,以及車禍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禍結緣”的故事,正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這位名叫刁娜的24歲龍口姑娘,前不久與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為了不讓傷者被二次碾軋,“不讓小悅悅悲劇重演”,刁娜與丈夫毫不猶豫地下車救人,一邊撥打急救電話,一邊護在傷者身前疏導交通。天色較暗,車流中的刁娜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舉也感染了車禍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們用友善、諒解和誠信,續寫了一段關于良知、公德與責任的佳話……
在一個民族陷入集體的道德焦慮、道德追問之時,刁娜的善行義舉,各方的人性善良,既是一抹亮色,也讓我們深思。
這段時間,摔倒的老人無人扶、軋傷的孩子無人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這些原本天經地義的行為成為遲疑不決的糾結。人們在問,我們是否真的患上了“路人冷漠癥”?素以守望相助、急公好義著稱的中華民族,是否真的集體丟棄了善意與義舉?
這種道德焦慮當然有其現實基礎,不過,“道德信心”不應被輕易否定。一方面,在一些媒體的“選擇性報道”中,“路人冷漠癥”有被過度渲染、放大之嫌;另一方面,每一次“痛心”與“焦慮”的背后,恰恰說明,如潮的向善之心從未泯滅和走遠。以小悅悅事件為例,事發后,僅在新浪微博的轉發與評論就多達453萬余條,微博“小悅悅悼念堂”的關注者多達19萬余人。這種道德渴求、對善與惡的鮮明立場,不正是道德復蘇、弘揚的最堅實基礎嗎?
更重要的是,儲存于民間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博大。我們擁有像刁娜那樣的“最美女孩”、擁有像杭州吳菊萍那樣的“最美媽媽”,也擁有大火中為鄰居架梯、救了20多條命的上海“最美奶奶”朱燕珍……這些美好的人和事,讓我們感動且溫暖,讓我們互信與互愛,讓我們確信:“人皆可以為堯舜。”
其實,行善本該不假思索,平凡樸實。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的朱燕珍很淡然:“這有啥,誰都會這樣做!”善念默默涌動在國人心中,這是助人為樂蔚然成風最深厚的民意基礎。而平常的向善之心,才能激發出臨危救人的勇氣,讓善的一閃念凝成大義大勇,溫暖人間。
“大義大勇”在生活中并不多見,更多的則是舉手之勞的平凡善舉。擁擠的公交車上,能否為白發老人讓個座?有人問路,能否耐心回答甚至送上一程?鄰家沒人冒出黑煙,能否及時撥打119并通知其他人……勿以善小而不為,人性的善良溫暖就在這樣的微小善舉中,不斷凝聚成“最美”的風景。
愛,是一次舉手之勞,也應是長久溫暖;是危難之下的“最美”,也是日復一日的“平常”。與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喚著道德復蘇,還不如從自己開始,喚醒真善美的人性。從政府、媒體到每一個人,都合力凝聚真善美的力量,抑止假丑惡的泛起,從指責“路人”走向從我做起、走向道德踐行。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