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念鑄就“別樣災區”
摘要: 新華社記者 葉建平農業產業園、工業集中區、旅游觀光帶……經過3年恢復重建,汶川地震災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震前有了明顯提升。更值得欣慰的是,災區的建筑風格、產業定位
新華社記者 葉建平
農業產業園、工業集中區、旅游觀光帶……經過3年恢復重建,汶川地震災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震前有了明顯提升。更值得欣慰的是,災區的建筑風格、產業定位各具特色,呈現“百花爭艷”的差異化發展態勢。這體現了災后重建總體規劃與分工實施的協調統一,更折射出因地制宜的科學發展理念。
科學重建,規劃先行。汶川地震受災面廣,受災人數多,重建工作難度之大世所罕見。為迅速而科學地開展災后重建,震后僅4個月,國務院就出臺《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提出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提出要“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這不僅給災后重建列出了“時間表”,更指明了前進方向。
科學重建,貴在因地制宜。19個重災區受災情況各異,自然條件、文化風俗、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重建難題各有不同。經過反復調查研究,各受災地區重建不同的實施細則相繼出臺:北川損毀殆盡,山東提出異地重建現代化新城;都江堰公共設施損毀嚴重,上海把民生工程放在優先位置;什邡每逢汛期通往山區的公路都要中斷,北京就繞過滑坡體,給當地修起一座座“安全橋”。
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是根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要求和災區實際條件,對恢復重建在空間上、時間上所作出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恢復重建工作分工實施,各自推進卻又相互聯系相互補充??茖W的總體規劃保障了科學重建,總體規劃與分工實施使重建實現知行合一。
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實踐證明,總體規劃與分工實施的協調統一,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實現災區跨越式發展的法寶,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寶貴財富,也為助推當今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新華社成都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