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觀豫 | 秋播雖延后 豐收仍有盼
摘要:晚播高產有門道 談及“晚播是否能高產”,商水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小六告訴記者,科學管理很重要。正在田間指導麥播的周口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拿出小麥品種樣本提醒種糧大戶:“晚播得選半冬性中早熟品種,避免灌漿期不足。” 李建黨把這些技術要點一一記下并付諸實踐。
連續陰雨、土壤飽和、田間漬澇……今年9月以來,異常陰雨天氣給河南的“三秋”生產帶來嚴峻挑戰。秋收的推遲,引發了小麥晚播的連環風險。如何在不利天氣中搶回農時?如何降低晚播對來年夏糧的影響,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近日,記者深入河南周口,實地探訪當地小麥秋播情況。
把握好播種時機
受異常天氣連鎖反應影響,今年河南秋播較往年推遲了約半個月,但多地因地因墑整地,積極創造播種條件,科學應對,為夏糧生產打下穩定基礎,努力實現“以夏補秋”、以穩補晚。
“往年這個時候,小麥已經出芽了,今年地還沒整完。”深秋的豫東平原,本該是麥苗新綠、田壟齊整的景象,然而,10月底的周口鄉村呈現的卻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在周口市商水縣張莊鎮的高標準農田里,種糧大戶邱守先站在田埂邊,一邊檢查土壤濕度一邊向記者解釋,“你看,一踩一個腳印,土壤一握成團,還得再晾晾。這種墑情,大型機械下地會陷車,還會壓實土壤”。
持續一個多月的連陰雨,打亂了豫東平原的秋收秋播節奏。雨水不僅影響了秋糧品質,更直接阻礙了秋播進程。按照農時計算,今年周口市小麥播種期普遍推遲10天以上。
對此,邱守先這位老把式似乎并不著急。“墑情沒達到播種條件,再著急也要耐心等。盲目搶播會適得其反。”邱守先告訴記者,憑借多年的農業經驗,晚播小麥往往抗病蟲害能力較強,加上農田底墑足,只要把握好播種時機和技術要點,豐收還是有盼的。
在太康縣轉樓鄉,相對較干一點的農田里已經有不少農戶開始搶抓農時,整地晾墑,確保在土壤墑情適宜時能夠及時播種。“今天旋耕兩遍,過兩天再耙一遍就可以播種小麥了!”村民陳忠良指著農田另一頭正在轟鳴作業的旋耕機械向記者介紹,“我這塊地地勢高,排水條件好,能比其他地方早兩天整地。但也要把握好度,既要搶時間,又要保證整地質量。”
與此同時,不遠處的村民陳令啟正和家人一起在農田里拋撒化肥。“我準備明天開始機械旋耕,先提前撒點化肥給土地補充一下養分,這樣播種之后麥苗能長得更好。”陳令啟告訴記者,這些小的細節可能關系到整地質量和后續出苗情況。“人勤地不懶,雖然今年底墑好,但也不能放松警惕,還是要把自己能做的做好。”
商水縣平店鄉周王村的新農人李建黨認為,再難也得把麥種好,農民靠的就是這片土地。他成立的家庭農場不僅流轉了12戶在外務工村民的近百畝地,還購置了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設備。面對今年秋播的復雜情況,李建黨沒有盲目行動,而是仔細查看土地,先在偏沙質土壤的田地里播種。
靠科技與時間賽跑
雖然播種局面不利,但中原大地上的農人們并沒有坐等。他們正用傳承千年的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著一場名為“以夏補秋”的生產要素重組。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科技成為最重要的武器。
選好品種是晚播小麥豐產高產的首要前提。日前,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關于小麥抗濕晚播品種選擇的指導意見》提出,將“以種補晚”作為核心路徑,明確品種選擇核心標準,實現“一區一策”精準匹配。
具體來看,北部麥區抗濕晚播應選用豐產潛力大、耐晚播、早熟,且抗寒能力強、綜合抗病性好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偏冬性品種;中南部麥區抗濕晚播應選用晚播早熟、耐后期高溫,抗銹病、赤霉病等病害的半冬性中早熟品種或弱春性品種;東部麥區抗濕晚播應選用晚播早熟、耐倒春寒和抗倒伏能力強,抗白粉病、黃花葉病、赤霉病等病害的半冬性早熟品種或弱春性品種;南部麥區應以耐濕耐漬、耐穗發芽、抗赤霉病的早熟弱春性品種為主;旱作麥區應以節水抗旱性好、耐瘠薄能力強的旱地品種為主。
周口市農業農村局農業專家組組長、研究員杜成喜介紹,晚播要選半冬性中早熟品種,這類品種不會因為播期晚而導致灌漿期縮短。
除了品種,綜合農業技術的使用也至關重要。
在周口市扶溝縣大新鎮百黨崗村村民郭海根的土地上,3厘米至5厘米的嫩綠小麥芽已經破土而出,長勢喜人。“我已經播種完一周了,140多畝地已經全部完成秋播,現在都發芽了。”郭海根告訴記者。
同樣的天氣,為何這里進度比別人快了一大截?扶溝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李茂軍告訴記者,首要原因是排水及時,其次是土壤結構特殊。“我們縣溝渠連通相對完善,去年我們對全縣范圍內的溝渠進行了檢查修繕,今年一邊下雨一邊排水,所以對農田造成的影響相對小一點。此外,我們縣126萬畝土地大致分為30多萬畝淤土地、30多萬畝沙壤土以及60多萬畝兩合土,疏水性略好。”李茂軍說。
晚播高產有門道
談及“晚播是否能高產”,商水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小六告訴記者,科學管理很重要。“千萬不能覺得底墑好就懈怠管理。”他表示,在遭遇連陰雨等天氣導致播種延遲時,最好的應對方法是“四補一促”。通過品種選擇、播種密度、整地質量、肥料管理和田間管理等措施,彌補晚播對小麥生長的不利影響,確保穩產甚至增產。
正在田間指導麥播的周口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拿出小麥品種樣本提醒種糧大戶:“晚播得選半冬性中早熟品種,避免灌漿期不足。”他還糾正了“晚播能高產”的認知誤區:“去年有農戶晚播20天畝產1100斤,是因為播種量加到35斤,還需進行精細管理,如果管理跟不上容易減產。”
整地環節同樣關鍵。周口地區土壤以黃潮土和砂姜黑土為主,雨后易積水悶芽,韓玉林說:“沒整地的地塊要優先開30厘米深的畦溝、腰溝、邊溝,快速排水降濕。”今年玉米秸稈量增加,他要求整地必須做到“碎稈不超過5厘米、埋深不少于10厘米”。看見農機手王師傅正在作業,他叮囑:“秸稈多就調深旋耕到15厘米,務必埋嚴實,防止種子懸空。”
播種密度要“以密補晚”,韓玉林在田埂上比畫:“正常播期每畝25斤,現在每晚播1天每畝加0.5斤,最多不超過40斤,防止后期倒伏。播深也有講究,墑好3厘米最合適,芽鞘剛可見;黏土地最多5厘米,太深出不了苗。”
農機作業也藏著科技門道。韓玉林看著復式播種機說:“一體機旋耕、播種、鎮壓一次完成,省2個工時還保種土密接,但土壤含水量超25%別鎮壓,不然容易結硬殼悶苗。”他又拿起紅色包衣種子展示說:“包衣能防紋枯病和蠐螬,在種子周圍形成保護層,提高出苗率。”
李建黨把這些技術要點一一記下并付諸實踐。他采用旋耕后及時耙地的方法,讓土壤達到“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給種子包衣增強抗逆性,施肥側重“保成活、促早發”;播種深度精準控制,為種子創造最佳發芽環境……“再復雜的墑情,科學種麥也能穩穩出苗,來年肯定有好收成!”李建黨笑著說。

責任編輯: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