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和:以刀為筆琢蛋殼 非遺技藝“活”起來
摘要:“蛋雕藝人既要有雕刻知識,還要掌握書畫技藝,需要全身心投入。”楊玉和坦言,非遺保護與傳承任重道遠,但他會篤定前行,希望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傳統蛋雕技藝代代延續。
楊氏蛋雕傳承人楊玉和
以刀為筆琢蛋殼 非遺技藝“活”起來
記者 張 朝 文/圖
楊玉和給小學生講解蛋雕技藝。
楊玉和用套雕手法創作《黨在心中》在全國蛋雕名家邀請展中,憑創意新穎、工藝復雜、技法高超榮獲銅獎。
《西游記》人物作品栩栩如生。
不久前的第十二屆中原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來自西平縣的楊氏蛋雕展品大放異彩。這項稀有的非遺技藝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大家低頭彎腰湊近展品探尋奧妙,紛紛贊嘆守藝人的精湛技藝。展品創作者——楊氏蛋雕第四代傳承人楊玉和現場進行講解與技藝展示,手把手地教大家動刀雕刻,充分勾起了眾人的好奇心。
溯源:從“彩蛋”到蛋雕 一門技藝久遠傳承
西平蛋雕的淵源,藏在當地民俗與古籍記載中。過去西平民間,逢年過節、結婚生子、給老人祝壽,人們有贈送紅雞蛋的習俗,會將蛋殼涂成“彩蛋”。隨著時間的推移,“彩蛋”逐漸發展為在蛋殼上繪畫、雕刻文字的蛋雕工藝,成為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技藝。
“我國蛋雕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楊玉和介紹,《管子·侈靡》中“雕卵然后瀹之”的記載,講述了古人在生雞蛋上刻圖案再煮食的習俗,最初這是富豪階層的奢侈飲食方式;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初唐駱賓王《鏤雞子》、唐代白居易《和春深》等詩文,也都提及“鏤雞子”“雕卵”,古時的“雕”既包含工具雕刻,也涵蓋蛋殼繪畫。
楊氏蛋雕技藝以硬殼類蛋殼為原料,以雕刻刀為主要工具,技法隨時代發展持續改進。到楊玉和這一代,他精通的技法有10多種,包括陰刻、陽刻、影雕、浮雕、鏤空、拼雕、套雕等;創作題材更是豐富,山水花鳥、魚蟲走獸、人物建筑、傳統紋飾、歷史典故、紅色經典皆能以蛋雕展現。完成一件作品,需歷經選材、去蛋液、清洗防腐、設計構圖、雕刻、拋光、去膜、粘接等工序,每一步都考驗著創作者的耐心與功底。
30多年匠心不輟,他創作了500多件蛋雕作品。在展示方式上,他的巧思尤為亮眼:特意在蛋雕內部嵌入暖黃燈泡,再于底座加裝緩慢勻速的小轉盤。通電后,柔和的燈光從蛋殼的鏤空紋路中透出,隨著轉盤轉動,蛋雕上的花鳥、山水、人物圖案隨之流轉,360度無死角呈現細節——光影在墻面投下靈動的輪廓,既能看清刻痕的深淺層次,又能感受圖案的立體韻律,打破了靜態展覽的局限,每次觀賞都像在解鎖新的視覺驚喜,讓人過目難忘。
創作:0.2毫米薄殼上的“千刀萬琢”
蛋雕被稱為“脆弱的藝術”,在僅0.2~0.3毫米厚的蛋殼上創作,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楊玉和的創作,正是在這份“脆弱”中追尋極致的精致。
楊玉和尤其擅長彩色鉛筆繪畫,其彩色鉛筆作品兼具艷麗色彩與逼真質感,筆下形象惟妙惟肖。他曾用彩色鉛筆創作56個民族頭像及服飾,細節飽滿、特征鮮明,精準還原了各民族風貌。而后,他轉向蛋殼創作,先練習蛋殼繪畫,再鉆研雕刻,逐漸開創影雕、鏤空、拼雕、套雕等技法,豐富了蛋雕的表現形式。
他的作品里,既有對家鄉的深情:《我的家鄉——魅力西平》正面刻寶嚴寺塔、背面雕嫘祖塑像,兩側輔以縣地圖、棠溪源“天然城堡”等文化符號,海棠花點綴其間,讓同鄉見之倍感親切;也有對傳統文化的詮釋:套雕《雙龍戲珠》巧妙用4種蛋殼打造4層結構,外層鵝蛋殼鏤空,內層雞蛋殼刻降龍與升龍,甲魚蛋殼制“夜明珠”,鵪鶉蛋殼做底座,活靈活現;更有對宏大主題的表達:鴯鹋蛋作品《萬里長城》歷經10多道工序、耗時2個月,以影雕技法呈現長城的磅礴氣勢。
西平釀酒歷史悠久,楊玉和將傳統工藝與酒文化巧妙聯結,以易碎的蛋殼為原料,歷經精細切割、耐心拼合、細致雕琢等復雜工序,創作出酒樽、酒杯、酒缸、酒碗等系列蛋殼拼雕工藝品。這些作品中,酒樽紋路古樸似載千年酒香,酒杯造型雅致盡顯飲器之美,酒缸肌理逼真如蓄滿佳釀,酒碗輪廓鮮活似待奉賓客,每件都細節滿滿。這份獨特創作,不僅為厚重的酒文化增添了鮮活藝術氛圍,更讓當地釀酒歷史通過具象非遺技藝生動呈現,實現傳統酒文化與民間手工藝的精彩碰撞。
“一件作品少則1至2周,多則2個多月,得刻10萬刀甚至幾十萬刀。”楊玉和說,創作時必須全身心投入,膽大心細,才能讓蛋殼“涅槃重生”。其作品《我的家鄉——魅力西平》耗時2個多月,在一枚鴕鳥蛋殼上以浮雕、鏤空、拼雕技法呈現寶嚴寺塔的飛檐斗拱,瓦當細節的點刻密度達每平方厘米300點~500點;《百魚圖》鴕鳥蛋雕刻栩栩如生,呈現群魚嬉戲的動態場景,既保留傳統蛋雕的民俗意涵,又融入當代藝術的空間觀念。
創新:深耕影雕技藝 拓展蛋雕表現力
影雕是近年來新興的蛋雕技法,融合繪畫光影與雕刻技法,楊玉和通過不斷摸索、研究,掌握了這項新技法。該技法通過蛋殼明暗層次,最終呈現影像的逼真效果,還將傳統石雕影雕“去黑留白”原理創造性應用于禽蛋表面,成為蛋雕藝術中極具表現力的技藝。
楊玉和介紹,影雕的核心是依托繪畫素描基礎,通過刻刀精準控制蛋殼表面的雕刻深度,利用蛋殼厚薄差異形成類似素描的黑白對比;而鴯鹋蛋殼因自然呈現墨綠、淺藍、白三色漸變,可直接用于多層次影雕創作,無需額外染色。
技法上,影雕與其他雕刻技法同樣需先在蛋殼表面繪制線稿,再根據畫面明暗分布,運用“疏密法”“輕重法”等技巧——高光部分以稀疏淺點表現,暗部則通過密集深鑿增強對比度。這種技法尤其適合表現人物肖像的面部肌理、山水云霧的虛實變化,以及花瓣色澤的自然過渡。
楊玉和采用鴯鹋蛋作為影雕載體,具有天然的分層色彩體系——外層黑綠色、中層藍綠色、內層白色。這種材質特性為影雕創作帶來三重突破,色彩層次的自然延伸、立體雕刻的物理支撐、光影表現的空間拓展。《哪吒傳奇》鴯鹋蛋雕中,他通過逐層雕刻實現色彩過渡,保留外層黑綠色表現風火輪的烈焰紋理,刻至中層藍綠色呈現混天綾的漸變飄帶,最終露出內層白色塑造哪吒的肌膚質感。這種“一殼三色”的天然色差,使畫面無須人工著色即可呈現水墨暈染般的層次感。在《哪吒傳奇》作品中,楊玉和在蛋殼內部安裝微型LED燈,當光線穿透混天綾的鏤空雕刻時,藍綠色中層會折射出翡翠般的光澤,使飄帶仿佛在火焰中若隱若現。在《包青天》影雕作品中,他通過雕刻深度調整光線折射角度,讓黑臉部分呈現啞光質感,而額頭月牙標志因保留內層白色且未完全穿透蛋殼,在燈光下形成柔和光暈,強化了“明鏡高懸”的象征意義。
楊玉和說,從文化層面看,影雕不僅是技藝創新,更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結合——它將蛋殼從節慶裝飾品提升為可承載歷史敘事的藝術載體,且因不易褪色、可長久保存的特性,成為記錄地方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的重要媒介。
傳承:讓非遺從展柜走進民眾日常生活
2024年,在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暨“山東手造”精品展上,楊玉和的2件作品引發關注——《呼吁和平拒絕戰爭》斬獲“荷花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金獎,《松鶴延年》獲銀獎。這并非他首次獲此殊榮。2022年10月,他以套雕手法創作《黨在心中》,在鵝蛋內套大雞蛋、大雞蛋內套小雞蛋,作品中間套刻中國共產黨黨徽,寓意“黨在心中”。該作品在當年的全國蛋雕名家邀請展中,憑借創意新穎、工藝復雜、技法高超榮獲銅獎。
從中原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展品吸睛到全國性展會的榮譽加身,楊玉和正用一把刻刀,讓脆弱的蛋殼蛻變為承載文化的藝術品,推動西平楊氏蛋雕這門非遺技藝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蛋雕不是鎖在展柜里的老物件,得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愿意學。”這是楊玉和常掛在嘴邊的話。深耕創作的同時,他始終把傳承放在心上,用一系列貼近大眾的行動,讓楊氏蛋雕“活”起來。
他的工作室經常迎來前來參觀學習的青少年,成為傳承技藝的微型課堂。在公益課上,他不空談理論,從清理蛋殼、抽取蛋液等基礎步驟教起,還手把手地教他們掌握刻刀輕走慢劃的技法。在非遺展覽中,他的展臺總是充滿互動感——給學生講解蛋殼花紋的由來,為觀眾演示簡單的線刻技法,讓原本冰冷的展品變成可觸摸、可感知的文化載體。他還走進社區與學校,教社區老人刻松鶴、福字,聊西平“彩蛋”老習俗;給中小學生開卡通蛋雕課,讓學生刻繪小動物、校園風景;邀請青少年參觀從鵪鶉蛋微雕到鴕鳥蛋作品的系列藏品,講解創作過程,鼓勵他們動手雕刻,感受0.2毫米薄殼的脆弱與堅韌。
“蛋雕藝人既要有雕刻知識,還要掌握書畫技藝,需要全身心投入。”楊玉和坦言,非遺保護與傳承任重道遠,但他會篤定前行,希望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傳統蛋雕技藝代代延續。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