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城”與“生態市”的雙向奔赴:濟源產城融合的綠色答卷
摘要:山鄉守護:筑牢黃河的生態屏障 在王屋山密林深處,護林員們日復一日攀陡崖、排火險,紅外相機與無人機織就“陸空一體”防護網,讓巡護更加高效精準。如今,再生水能養活金魚,氫能卡車駛向未來,獼猴、鳥類種群回歸繁衍。
濟源,這座黃河岸邊興起的工業之城,機器轟鳴與市井煙火交相輝映。作為一座因工業而興的城市,如何在繁榮工業的同時保護好黃河生態,成為濟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十六集《水清業興 綠映濟源》將聚焦愚公故里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以產城融合之鑰,在產業命脈與生態血脈間開鑿進路,開啟綠色新生,守護黃河生態的傳奇篇章。
產城融合:從“鋼鐵洪流”到“清水繞城”
在濟源鋼鐵廠深處,一缸金魚悠然游弋的場景令人驚嘆,這些金魚暢游的水源竟是經過層層凈化、超濾反滲透提純的工業廢水。每年670萬立方米再生水在此重生,相當于半個西湖的蓄水量被“鎖”回循環體系。變廢為寶,“吃干榨凈”,是濟源循環經濟的核心信條。
城市的另一邊,廢舊電池回收車間,流水線上廢鉛蓄電池經過精準破碎、高效分選、綠色熔煉,最終重生,成為純凈的再生鉛和再生塑料被再次利用。
30萬噸廢舊電池經綠色熔煉后,99%的資源重獲新生,而焦爐煤氣提純的氫能卡車,正以零排放的姿態馳騁在300公里綠色走廊上。濟源人用行動證明,循環經濟不僅能守護黃河安瀾,也能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引擎。
山鄉守護:筑牢黃河的生態屏障
在王屋山密林深處,護林員們日復一日攀陡崖、排火險,紅外相機與無人機織就“陸空一體”防護網,讓巡護更加高效精準。王屋山265平方公里森林年涵養水源超5000萬立方米,為下游輸送著更清潔的水流。
小浪底坡面,半圓形“魚鱗坑”讓林木保存率超90%。而在王屋山的山間盆地,一片片翠綠的冬凌草宛如碧玉鑲嵌在青山碧水間,巨大的固土護坡作用,使其王屋山“生態衛士”的美譽實至名歸。
這些對水資源和山林土地的極致利用和保護,是“全要素利用”智慧在山鄉的生動實踐。
萬物共生:共享黃河修復成果
五龍口清泉畔,猴群在猴語者匡三傲的呼喚聲中集結,幼崽在泉邊追逐嬉戲。橫跨沁河的200米生態廊道,保障著獼猴種群在覓食地與水源地間安全遷徙。
黃河濕地內,黑鸛、大鴇等238種鳥類或佇立淺灘覓食,或悠然漫步草地。在這里,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55種。這些生靈的回歸,成為水質改善最靈動的見證。
物象千萬:面向未來的幸福圖景
晨曦微露,廠區與生活區和諧相融:健身的人們身影躍動,球場活力四射,孩童嬉戲追逐。依河而建的蟒河公園水清岸綠,晨練老人迎著水光樹影跑步,滑輪滑的孩子沿河岸飛馳。
這里沒有非此即彼的選擇,只有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智慧平衡。如今,再生水能養活金魚,氫能卡車駛向未來,獼猴、鳥類種群回歸繁衍。濟源正以黃河為卷,書寫著新時代人水和諧的生態史詩。
太行山深情凝望,黃河水奔流不息,見證著愚公故里的千年變遷與現代傳奇。《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十六集《水清業興 綠映濟源》將于9月8日18:20檔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