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乞巧匠心,七夕不止于浪漫
摘要:常見的磨喝樂為各種造型的泥塑小娃娃,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乞巧的本意,在于創造與創新,這種精神在當代得到了新的詮釋。
針線穿梭間,星河千年流轉
七夕,這場古老而深沉的儀式,承載著遠比愛情更豐富的文化密碼。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這首收錄于《昭明文選》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將織女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又到一年七夕時節,當街頭巷尾彌漫著玫瑰與巧克力的甜蜜氣息,當“中國情人節”的標簽逐漸深入人心,我們是否曾追問:這個起源于星宿崇拜的古老節日,究竟承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時間定于農歷七月初七。現存古書中第一次出現“七月七日”記載的,是東漢學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這部農書系統記錄了漢代時期的歲時節令與民俗活動。
這個節日最初源于古人對自然天象和時間的崇拜,早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和“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詩句,表明當時人們已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PART 01星宿崇拜,七夕千年演變
七夕節最早源于古代勞動人民的星宿崇拜。上古時期,織女星、牽牛星受到古人關注、崇拜。戰國末期秦朝初年,民間廣為流行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故事,當時七夕還是禁忌日。
根據《史記·天官書》記載:“織女,天女孫也”,表明當時已將織女星神格化。兩漢時期,七夕由禁忌日轉變為良辰吉日,節俗主題逐漸演變為男女的良宵歡會。牛郎織女變成男耕女織的人物,出現了七夕夜看牛郎織女相會、穿七孔針、系五色縷、曝衣曬書等習俗。
魏晉南北朝時期,七夕成為普遍的節日,“乞巧”之舉成為最為普遍的節俗活動,還出現了蛛絲乞巧風俗。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戰國彩繪漆木鳳鳥雙聯杯
隋唐是七夕節大發展時期,宮廷內外流行乞巧,《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游宴乞巧的盛況。全唐詩中吟詠七夕的詩篇有近千首,杜牧《秋夕》中“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成為千古名句。
佚名《乞巧圖》
宋代七夕節更加受到民眾的重視,民間丟巧針、穿針乞巧等風俗更流行,設“乞巧市”專賣巧果等食品,還增加了男孩兒祀牛郎神的習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了北宋汴京七夕節的盛況。
“七”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稱為“七曜”,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七”與“期”同音,“七七”有雙吉之意,又與“妻”諧音,因此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性相關的節日。
PART 02乞巧習俗,女性智慧的禮贊
“乞巧”是七夕節最核心的傳統習俗之一,因七月七是七姐(織女)的誕辰,故又稱“乞巧節”。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關于乞巧的記載。
乞巧的本質是什么?《周禮·考工記》記錄“國有六職”,其中女性擅長“治絲麻以成之”。女子向織女星乞巧,不僅是希望自己針線巧,更是希望自己心思巧。這種對智巧的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則不匱、自強不息的精神。
古代乞巧的方式豐富多彩:
月下“穿針乞巧”是最早的方式,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明清時期盛行“投針驗巧”,于敏中《日下舊聞考》記載:“七月七日之午,婦女曝水日中,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
還有“喜蛛應巧”等多種形式,即在七月初七晚,將捉來的喜蛛(一種紅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飾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開盒子觀察蜘蛛結網的情況,如果網結得方圓得體,疏密有致,即預示著這位乞巧者心靈手巧。
五代《乞巧圖》中,可見盛裝女子于露臺在月下穿針的乞巧儀式;明代仇英《乞巧圖》,更以宏大場面呈現了女子們供奉荷花、陳書曝曬、品書閑談、對月穿針、吃巧果等豐富場景。
PART 03歷史文物,承載七夕記憶
那些與七夕相關的古代器物,承載著古人對愛情的向往、對智巧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愿,也以其獨特方式保存下這份浪漫的文化記憶。
晚清 唐培華《牛郎織女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緙絲七夕乞巧圖軸,將天上和人間完美融合:上半部分是天上,牛郎織女在祥云圍繞下相會,眼神中充滿了深情和眷戀;下半部分是人間,幾位婦女或憑欄遠眺,或對空乞巧,一派和諧景象。
清代緙絲七夕乞巧圖軸
這幅圖軸以緙絲工藝展現,色彩豐富、線條細膩,不僅展現了古人高超的技藝,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七夕節的重視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宮瓷器檔案全集》一書記載,清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初九,內廷有旨:御用青花膳碗碗內俱按時令花樣燒造,“七夕用鵲橋仙渡”。從中可以看到清代宮廷對節令的重視,以及古人對牛郎織女傳說的喜愛。
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清代景德鎮官窯粉彩人物圖盤,工藝精湛,口沿涂金,熠熠生輝,盡顯皇家氣派。盤內外壁采用“粉彩軋道”工藝,天藍釉地上淺淺的卷草紋似微風輕拂,粉彩花卉與朵云紋相互映襯,如夢如幻。
清代景德鎮官窯粉彩人物圖盤
盤內底描金圓形開光處,粉彩繪就的人物故事圖案更為生動:牛郎坐于牛背,手握韁繩,深情凝望;織女身姿婀娜,嬌羞回望,二人似在互訴衷腸。背景中祥云繚繞、星辰閃爍、鵲鳥紛飛。
山東博物館收藏的清光緒青花七夕卷筒,也描繪了牛郎織女在天河上即將相會的情景。卷筒圖案中,祥云繚繞、喜鵲飛舞,鵲橋很快就會搭成。一年未見,牛郎拱手準備,對即將到來的見面迫不及待;織女衣袂飄飄,含情脈脈地望著日夜思念的牛郎。畫中人物清麗灑脫、典雅高貴。
清光緒青花七夕卷筒
這些古代器物上,既有直接描繪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敘事性場景,也有通過喜鵲、鴛鴦等象征形象與諧音元素表達愛情主題的圖案。
戰國彩繪漆木鳳鳥雙聯杯(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是古代合巹杯的代表。此杯整體為一鳥負雙杯狀,前端為頭頸,后端出尾翼,中部并列兩個桶形杯,杯之間有孔相通。鳳鳥自古都是吉祥、富貴的象征,而合巹杯系新婚夫婦行合巹之禮所用的酒杯。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漢代“長毋相忘”銀帶鉤,也是一件充滿深情的愛情信物。它出土自大云山漢墓,是江都王劉非送給嬪妃淳于嬰兒的定情之物。帶鉤為龍首形,鉤身錯金,圖案為流暢的圓渦形云氣紋,如兵符一般自中間一分為二。兩個半扇的內壁,分別以陰陽文刻有“長毋相忘”四字。
漢代“長毋相忘”銀帶鉤
PART 04傳統食俗,七夕人間煙火
七夕的浪漫,不僅藏在星河傳說里,更浸潤在代代相傳的習俗中。這些習俗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讓這個節日有了更鮮活的煙火氣。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當時的女子會在七夕這一天制作巧果,祈愿自己巧慧,節節拔高。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七月七夕,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
在北方,巧食多為面食,如山東民間七夕流行吃云面。七夕這天,人們在村中祠堂擺設貢案,陳列巧物,通過手工制作的貢品,相互乞巧、賽巧,祈求得到人神的共賞,表達對堅貞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清 陳枚 《月曼清游圖》冊之七月“桐蔭乞巧” 故宮博物院藏
磨喝樂是一種流行于宋代的節令性泥玩具,主要在農歷七夕節上市,作為乞巧、乞子風俗中的寄愿之物。常見的磨喝樂為各種造型的泥塑小娃娃,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七夕清晨,姑娘們會早早起身“乞巧”,對著月光將繡花針輕放水面,若針能浮起且影子成剪、成花,便寓意“得巧”,盼著自己的女紅技藝更精湛。
午后陽光正好時,家家戶戶會把藏書、衣裳搬出來晾曬,既能防蟲蛀,又有“曬書曬衣不生蟲”的美好期許,連文人墨客也會借此時機曬出珍藏典籍,平添幾分雅趣。《世說新語》中就有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的典故。
到了夜晚,女子們會設案“拜織女”,案上擺著茶酒、水果與精心制作的巧果。孩童們則圍著案幾,聽長輩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偶爾抬頭望向星空,試圖找到銀河兩端的牽牛星與織女星。
這些習俗沒有華麗的儀式,卻滿是生活的煙火氣,把對技藝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與浪漫的想象,都揉進了七夕的日與夜,成為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節日記憶。
PART 05文化復興,七夕當代價值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這個古老節日的文化價值得到國家認可。
當代七夕節呈現出傳統與創新融合的特點。南方一些區域仍保留著“乞巧”的核心傳統。廣州珠村作為“中國乞巧第一村”,自1998年恢復乞巧節活動以來,已連續舉辦二十多屆乞巧文化節,完整保留了擺七娘、拜七娘、乞巧等傳統儀式。
乞巧的本意,在于創造與創新,這種精神在當代得到了新的詮釋。上海連續多年在七夕節舉辦書法家書寫結婚紀念證書活動,以筆墨傳遞幸福;博物館立足館藏開發文創產品,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紫荊福結”手繩、喜上梅梢香薰蠟燭,南京博物院推出“長毋相忘”系列文創等,在七夕佳節為大眾獻上溫馨祝福。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