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筒竹嫩 端午艾飄香——探源天中端午節習俗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包的內容和形式也在改變,出現了卡通娃娃、動植物等造型,更適合當代人的審美。香包成為端午節人們佩戴、饋贈的佳物,也是民俗的一種傳承。端午時節,城鄉集市上黃澄澄的杏子、甜滋滋的粽子、水靈靈的桃子等各色美食,讓“最美端午”迎來了屬于它的高光時刻。
記者 郭建光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劃龍舟、插艾蒿、吃粽子、佩香囊、系五彩絲線是天中大地端午節民俗的集中體現。
“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關于端午節的記載。
街頭上賣的香包。
據天中歷史文化研究學者余全友介紹,端午原名“端五”,因唐玄宗生于八月五日,宰相宋璟為避“五”字諱,于唐朝時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在駐馬店,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這天人們還要在門上懸掛艾草,以此驅蟲避邪,還用菖蒲根和雄黃泡酒喝,以慶佳節。
考古發現顯示,新石器時代的楊莊遺址已出現地面式房基與農業生產痕跡,印證了這片土地上原始聚落的形成。西周時期分封的蔡、沈、江等諸侯國在此建立城邑。戰國時期,這里更成為楚韓爭霸的戰略要地,顯現區域的重要性。
天中大地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受楚地風俗影響較大。為紀念屈原投汨羅江,古代楚國人民劃龍舟尋找屈原,后演變為端午節標志性活動,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民間認為五月為“毒月”,而艾葉、菖蒲被視為可驅邪避災、保佑健康的植物,因此很多地方有掛艾葉的習俗。天中大地還有系五彩絲線的習俗,用青、紅、白、黑、黃五色絲線系于手腕,傳說可以驅邪避病。
艾草,從《詩經》中走來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這是《詩經·采葛》里的艾香,飄過了數千年的歷史,艾草早已走進人們的生活。
“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椏上復有小尖,面青背白,有絨而厚。七八月葉間出穗如車前穗,細花,結實累累盈枝,中有細子,霜后始枯。”這是《本草綱目》中關于艾草的描述。
“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炙病甚驗。”這是由南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里記載的關于艾草治病的記述,對何時采摘也有嚴格的要求。
在有“草藥王國”美譽的確山縣,艾草是最常見的中草藥,田間地頭、荒山丘陵等隨處可見。隨著艾草藥用價值的發掘,野生艾草已無法滿足需求,盡管人們大量種植,仍供不應求。端午節前夕,在確山縣瓦崗鎮一家公司的艾草生產車間,一捆捆干爽的艾草被工人送入機器,經過一系列工序最后變為價值不菲的艾絨、艾條和艾柱,最終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
以瓦崗鎮為例,近年來當地立足藥材資源稟賦,以特色產業為突破口,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升級和校地合作等方式,推動“艾”產業鏈條提質增效顯著。當地發展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主體呈井噴之勢。
粽子,甜到心口的美食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南宋陸游《乙卯重五詩》中提到的端午習俗里,粽子成為古今皆有的標配。
新鮮的粽葉一般選擇竹葉或者葦葉,形狀大都是三角或菱形,先發泡一些糯米,佐以蜜棗或紅棗,包好后用大火燒沸騰后小火慢煮,大約一個半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后熄火,吃的時候剝開粽葉將泛著亮光的糯米粽放到瓷盤或碗里,撒上如雪一般的白糖,那種滋味就如享受生活的甘甜與幸福,成為很多人記憶里的鄉愁。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這是白居易筆下的美食,讀之令人垂涎欲滴。
南粽的品類繁多,肉粽、蛋黃粽不一而足,形狀有長條形的也有三角形的,大都是咸口,也有水果粽子,里面放上時令水果,或者花生、核桃、桂圓、芝麻等。十里不同俗,具體到每一個地區,略有不同。記得途經嘉興時,嘉興肉粽以“餡料足、口感佳”刷新了我對粽子的認知,令人一吃難忘。
網上曾有提問:“南北方的粽子有何不同?”有人回答“南方無甜粽,北方無咸粽”,此說法雖有些絕對,卻也從中窺見南北方飲食的差異。
自古以來,中原大地的端午節常與“三夏”大忙時節重合,過去因農業生產工具落后,人們需不分晝夜搶收麥子,眼見焦黃的麥穗在地里,便是十萬火急的大事。這種情況下,全家老少齊出動,能夠勉強包一些粽子蘸著白糖已經是勞累之后的美食了,不僅果腹,還能快速補充能量,怪不得一提到粽子北方人幾乎都會想到甜粽子。“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端午時節,中原大地麥收正忙,南方陰雨霏霏。
據《駐馬店通史》記載,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面。為快速恢復和發展經濟,宋太祖、太宗多次下詔,召集流民墾荒。乾德四年的詔令規定:“自今百姓能廣植桑棗、開荒田者,并令只納舊租,永不通檢。”至道元年的詔書講到:“各州軍的曠土,允許農民請佃,便為永業,并可以免除三年租稅,三年以外,輸稅十之三”《宋太祖詔令集》卷182。
袁廓任上蔡令時,鼓勵百姓在河湖岸邊、田間地頭等荒地上栽種桑樹。人們更注重補充地肥,并提出“種之以時,擇地得宜,用糞得理”。北宋初,一些名臣在蔡州履職,興修水利,能夠讓百姓旱澇保收,一定程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這些彪炳史冊的名臣如歐陽修、劉敞、呂公著等,均曾在此任職。張公在正陽修建了青陂,變“榛莽而為稻粱”。可見沿淮河兩岸,稻菽千重浪的場面古已有之。這些條件,為當地的端午習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割耘未了重繅繭,此際田家思欲夢。”元朝時,當地大面積種植桑樹、養蠶繅絲,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
香包,一針一線寄深情
小小香包密密縫,一針一線寄真情。作為端午節民俗的重要一環,佩戴香包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而香包的制作不僅蘊含特定的時代背景,更被寄予豐富的精神寄托。
“覽香囊無語,漫流淚、濕紅紗。記戀成歡,匆匆解佩,不忍忘他。”元代白樸筆下的香囊成為睹物思人的一種情感寄托。
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的描述,可見漢代香包已出現。當時的香包都用錦緞制成,內儲茅香根莖并摻拌辛夷等香料。歷經唐宋,到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初,香包成為愛情的信物,盛行一時。香包不再是單純的日用品,同時被賦予了人文價值。
“紈扇相欹綠,香囊獨立紅。”唐朝韓偓《荷花》的香囊帶著濃厚的文人雅趣。香包,又稱香囊、容臭、佩帷,俗稱香布袋,是古代漢族勞動婦女創造的民間工藝品,也是以男耕女織為特征的古代漢族農耕文化的產物。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春華告訴記者,她傳承的平輿布藝香包,造型純樸、圖案精美、色彩艷麗、做工細致,內裝的中草藥能驅蚊防潮,凈化空氣,預防疾病,多采用傳統的吉祥題材,以花卉和動物為主題,以隱喻象征等手法表達人們的情感寄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魚、蓮花類的香包寓意連年有余,石榴香包象征多子,葫蘆香包寓意福祿,“扳腳娃娃”香包寓意此子今生多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包的內容和形式也在改變,出現了卡通娃娃、動植物等造型,更適合當代人的審美。香包從造型的角度來看,具有新、奇、真、美的特點。精致唯美的形象,強烈的色彩對比,立體造型栩栩如生。香包成為端午節人們佩戴、饋贈的佳物,也是民俗的一種傳承。
端午時節艾草飄香,甜甜的粽子滋味悠長。端午時節,城鄉集市上黃澄澄的杏子、甜滋滋的粽子、水靈靈的桃子等各色美食,讓“最美端午”迎來了屬于它的高光時刻。
“龍巡滄海過家門,兩岸相迎同舟濟。”五月的天中大地一派豐收景象。龍舟競渡,艾草飄香,紙短情長。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端午節——我們感佩屈原的風骨,感動于源遠流傳的民間習俗,是為了更好的紀念,更好的傳承。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