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麥如何實現增值 農業科創成果持續轉化
科技創新成果的持續轉化,為我們從小麥中“挖”出新藍海,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起到了極強的推動作用。
轉化成阿洛酮糖,讓一粒小麥身價增值25倍;塔格糖具有蔗糖的口感,熱量只是蔗糖的三分之一;用混合發酵菌株生產小麥蛋白肽,實現小麥副產品谷朊粉的高值化開發與產業化示范……
這些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里誕生的科技成果,如今已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其中的關鍵一環——中試,正是在位于淇縣的河南省功能性稀少糖中試基地完成的。8月24日,記者走進科技成果轉化一線,探訪該中試基地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上的獨特之處。
河南飛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負責人馮軍偉介紹,河南省功能性稀少糖中試基地今年1月被省科技廳認定批復,依托飛天生物建設,向高校科研院所或上下游企業與客戶提供開放共享、協作共用、優質低價的中試服務。
目前,該中試基地擁有6200平方米中試場地,建有功能糖、稀少糖、BC淀粉綜合利用等6條中試生產線,擁有中試設備200余臺套,形成了源頭開發、聯產設計、綠色智能、高標準品控的全工藝中試驗證平臺。
今年5月,河南大學黃繼紅教授團隊和飛天生物共同實施完成了省重大科技專項“小麥副產品谷朊粉的高值化開發與產業化示范”,研發的混合發酵菌株生產小麥蛋白肽工藝技術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已經開發出附加值更高的水溶小麥蛋白肽和復合完整植物蛋白肉。
在飛天生物總經理董得平看來,企業需要創新成果賦能轉型,科學家團隊需要成果就地轉化,中試基地成了雙方互相賦能的最佳平臺,“科技創新成果的持續轉化,為我們從小麥中‘挖’出新藍海,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起到了極強的推動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對實驗設備的更新投入,強化人才引進與培養,加強各中試基地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形成體制機制靈活、服務特色鮮明的中試服務平臺,不斷打通成果轉化的堵點、難點,讓更多創新成果更快走向生產線。”董得平說。(記者 陳晨 蔣曉芳 通訊員 常凱)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