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今年已接待游客450萬人,穿漢服游洛陽成標配丨何以中國 行走河南
洛陽龍門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而隋唐洛陽城,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的典范,見證了隋唐盛世的輝煌,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更是在千年后再現神都洛陽的昔日風華。
8月16日,“何以中國 行走河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風團實地打卡洛陽龍門石窟和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龍門石窟有多“熱”?1至8月已接待游客450萬人
提起龍門石窟“金牌講解員”馬丁,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年38歲的他,已經在龍門石窟當了14年講解員,是龍門石窟乃至洛陽文旅的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談及今年河南文旅熱度不斷上漲,光速出圈,馬丁感觸頗深:“游客量越來越大了!”
在馬丁看來,游客數量的上漲,正是說明了龍門石窟,乃至洛陽的影響力在不斷提升。尤其是今年的“洛陽熱”,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前來打卡。“2023年,龍門石窟景區共接待580萬人次,今年截至目前,已經接待游客450萬人,超過2023年幾乎不成問題。”
馬丁還向大家介紹了近年來龍門石窟研究院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石窟寺造像方面取得的成果。
最傳奇的故事當屬2019年龍門石窟工作人員在上海博物館的一次現場考察中,發現了清末到民國時期龍門石窟流失的佛首。
當時,不少專家都認為,這尊佛首源自龍門石窟,但屬于龍門石窟的哪個窟龕及具體位置,一直無人考證,直到被龍門石窟研究人員發現。
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2020年,一比一3D打印復制的佛首造像順利安放在了奉先寺北壁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斷面完全吻合,實現了造像的準確復位。為了還原佛首的歷史滄桑感,工作人員經過反復實驗,調制出與文物原本顏色、質感高度相似的顏料,然后通過人工上色、描繪細部紋理等,打造出了幾近完美的復制品。
在洛陽,漢服已經出現“人傳人”現象
洛陽,這座有著十三朝古都歷史的城市,近年來以其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對漢服文化的積極推廣,逐漸成為了全國乃至全球漢服愛好者的聚集地。
當采風團走進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的明堂,目之所及,許多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尋找著心儀的古風造景。攝影師一手舉著相機一手拿著補光燈,指揮客人擺出不同造型,拍下屬于這一刻的“穿越”大片。
一位身著漢服的福建游客,趁著暑期帶孩子來洛陽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她說:“本來沒打算穿漢服拍寫真的,但當我看到街上有很多人都穿著漢服,我也想試試,所以干脆和孩子一起都穿上漢服。剛開始沒穿的時候,還覺得會不會有點‘尷尬’,但當真的身著漢服時,感覺一瞬間融入大家了。”
兩位來自山東省臨沂市的漢服女孩告訴記者,在社交平臺上,她們經常能刷到關于洛陽文旅的視頻,喜歡漢服文化的她們便決定趁著假期來洛陽旅游。
“我們感覺洛陽市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這邊的市民都很熱情,不管是網約車司機還是游客,或者是為我們化妝的妝造師都是非常熱情的。我們對今天的妝造特別滿意,也特別喜歡洛陽市的風景。”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