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糧倉的豐收秘訣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培奇 范亞旭 王帥杰
河南素有“中原糧倉”之稱,中原熟、天下足。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一張王牌,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河南省始終牢記囑托,把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用不足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近1/10的糧食、1/4的小麥,每年調出原糧和制成品600億斤以上。7月1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4年全國夏糧產量數據,其中,2024年河南省夏糧總產量757.14億斤,比去年增產47.14億斤,占全國增量的65%。
倉廩實,天下安。為保持糧食產量優勢,河南全力做好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融合一體的文章,讓新質生產力融入糧食生產中,不斷向良田要產量,把農田變成良田;向良種、良法要產量,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讓良種配合良法實現高產;向良機要產量,主糧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讓農業生產更加智慧高效,讓“中國碗”盛上更多“河南糧”。
秘訣一:高標準筑良田,夯實根基保糧安
在位于新鄉市原陽縣太平鎮的水稻田里,集合5G、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的智能灌溉系統可以讓萬畝水稻田隨時喝上黃河水。
“自從建成高標準農田后,安裝了智能灌溉、節水節肥系統,實現減水、減肥、減人工,田間還裝有傳感器,可以把空氣濕度、光照度、土壤濕度等數據實時傳輸至智慧農業調度中心,為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提供決策依據。”太平鎮菜吳村種糧大戶吳振邦對土地上先進的科技裝備贊嘆不已。
行至周口市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雙向柏油路直通田間深處,一條條水渠將田野分割成涇渭分明的方塊,一眼望去田間充滿勃勃生機。“和普通耕地相比,高標準農田給我們帶來了極大便利,配合滴灌帶、水肥一體機,讓玉米種植密度從每畝4000多株提高到6000多株,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產量。”前段時間河南大旱,讓商水縣種糧大戶邱守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高標準農田的便捷高效,“現在看,農作物長勢不錯,不出意外的話,能有個好收成!”
農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好田地才能種出好莊稼。近年來,河南省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已經建成85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環境生態化“六化”要求,啟動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畝均投資4000元以上,不斷筑牢糧食安全的根基。
在中原農谷核心區——新鄉市平原示范區,秋作物碧波蕩漾,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渠相連,六情預警監測站里的昆蟲雷達、高空測報燈等設施正在高效運行,實時監測田間苗情、蟲情、墑情等情況,通過物聯網設備還可以將監測到的數據提供給新鄉市高標準農田管理中心,及時指導生產管理,高標準農田的優勢在這里盡顯無遺。“多打糧,打好糧,需要好地。”家住平原示范區師寨鎮苗樓村的“新農人”薛衛波早已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不用上地,點開智慧農業云平臺,就能看到土壤墑情和病蟲害發生情況。”
耕地質量是糧食安全的根基,高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須臾不可放松。為此,河南省以糧食生產核心區為重點,圍繞農田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等關鍵點,全面推行“投融建運管”一體化市場化模式。今年,全省將新建45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加強高標準農田項目全過程管理,確保建一塊、成一塊。
“穩產增收,離不開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提升。今年的小麥能豐收,離不開高標準農田的‘硬實力’。”許昌長葛市古橋鎮種糧大戶李寶強說。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實現集中連片耕種,采用了“統一選用良種、統一整地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機械收獲”的“六統一”精細化種植模式,不僅成本降了一大截,還讓過去“望天收”的土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大糧倉。
秘訣二:良法賦能良種,憑借科技提單產
7月6日,走進濮陽市清豐縣仙莊鄉一片綠油油的玉米地,玉米苗已到拔節期,清豐縣惠農農機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周建世正在這里查看玉米長勢。“今年我們這邊的秋作物種植以提高單產為目標,重點選擇抗病高產密植品種,推廣寬窄行播種和水肥一體化,預計玉米能增產20%,畝均產量達850公斤以上。”流轉種植3500畝土地的周建世說。
為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濮陽市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突破口,推廣玉米密植滴灌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今年通過選擇耐密品種,運用導航單粒精量播種、寬窄行種植、滴水出苗等技術措施,從傳統種植每畝4000株提高到5500株左右。”濮陽市農業農村局農業中心副主任李會群說,“我們在不增加水肥投入的條件下,根據玉米的需肥規律,改傳統的‘一炮轟’為‘精準分期’施肥,實現了水肥高效利用。”
在開封市杞縣,農技專家朱先鋒收到接下來幾天將有持續降雨的消息后,第一時間深入該縣葛崗鎮花西村開展秋作物田間管理技術指導,為秋糧穩產增收展開行動。“今年的小麥取得了大豐收,品質還強于往年,要是秋作物也能取得豐收,就完美了。”正在玉米地里給農戶講解管理方法的朱先鋒說,“秋糧是糧食生產的重要部分,為確保秋糧豐收,我們采取一系列措施幫農戶掌握秋作物田間管理技術要點,包括化控除草、科學施肥、噴藥防治病蟲害等。”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廣為流傳的農諺道出了“糧”與“種”的關系——多打糧、打好糧,種子是關鍵。“糧食要想創高產,一靠良種,二靠良法。”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小麥專家郭天財說,“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因地因品種制宜,研究集成高產栽培技術措施,通過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幫助農民通過科學管理增產量、提效益。”
選對良種,增強高產底氣。統計數據顯示,河南省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形成“鄭麥”“周麥”“百農”等小麥品種群,涌現一批種植面積在黃淮海乃至全國多年穩居第一位的好品種;年產小麥種子36億斤、約占全國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育種水平在全國保持領先優勢。去年,有12個品種入選全國主導品種,成為全國入選最多的省份。越來越多高產優質的品種為筑牢糧食安全增添底氣。
良種配良法,高產有保障。在駐馬店市遂平縣,地力提升、科學栽培、綠色植保、水肥一體、一噴多促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越來越為農民所熟悉。“現在種地是根據品種量身定制配套的栽培技術方案,分區分類、精準服務、全程跟蹤,為豐產豐收打下基礎。”遂平縣和興鎮大劉莊村種糧大戶劉國富說,好馬配好鞍,良種良法的融合,農技服務的落地,為糧食產能提升增添強勁動能。
秘訣三:智慧農機上云端,提質增效助豐產
“你看這一排排玉米苗長勢良好,幾乎等高,葉片粗壯,這都得益于近幾年引進的新技術。”7月14日,在安陽市滑縣萬古鎮杜莊村,種糧大戶杜煥永依靠安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和農業無人機讓田間農作物長勢整齊又喜人,“科技真正讓傳統農業抖掉了‘土味兒’,這套機器集成了北斗導航、雷達測距、電控智能播種施肥等多項先進技術,能夠進行精密排種、開溝、施肥,可達到省種增產的效果。”
“花樣”智慧農機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讓杜煥永從事農業生產如魚得水,先進的農機裝備和技術手段讓他跑出了糧食增產穩產“加速度”。“蟲臉識別讓病蟲害無處遁形,遠程灌溉讓作物不再‘口渴’,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為農機裝上千里眼、順風耳,數字新農具讓農民挑好‘金扁擔’。”杜煥永高興地說,“好政策、新科技讓俺種糧的底氣更足了。”
在周口市鄲城縣胡集鄉白樓村的玉米田里,豫丹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雷正在給玉米安排管理課程表。“耕地條件好了,農機也能大展身手。過去一人一天只能澆5畝地,現在打開手機上的智慧農業軟件,一臺中心支軸式噴灌設備10小時能澆400多畝地;借助先進的播種機播種,種子不僅出苗齊,出苗率還高;植保無人機打藥,一臺機器相當于100個人工。”流轉了1700多畝地的王雷不禁感慨,“現代化的農機裝備真正為農業生產注入了新動能。”
每年“三夏”期間,大型農機馳騁麥田的場景讓人震撼。為了給農機調度繪就最佳線路圖,河南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與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合作開發了“河南農機云”平臺,不少農機裝上了智能監測終端,采用“互聯網+智能農機”的模式實現農機與人的互聯互通。
“農機裝上智能監測終端,依托‘河南農機云’平臺,不僅可以實時監測到農機的作業質量、作業圖像,還可以看到農機的行駛軌跡,為‘三夏’期間農機共享共用、合理調度提供方便。”河南省農機農墾發展中心農機裝備處一級科員趙華威說。
智能農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科技保障,也增加了豐收底氣。漯河市召陵區金土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國兵對“河南農機云”平臺和智能監測終端贊不絕口。“依靠安裝在收割機上的智能監測終端,干了多少活、干得怎么樣都有憑有據。”謝國兵說,“農機信息實時更新,收割訂單實時推送,靠著信息化,網上約農機成為很多農戶的選擇。”
農業要強,農業裝備必須強,只有這樣才能給農業發展提質增效。數據顯示,目前,河南省有拖拉機319萬臺,配套農機具728萬臺,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小麥、玉米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在位于南陽鄧州市腰店鎮的首邑農業生產基地,形狀、顏色、功能各異的農業機械映入眼簾。首邑農業負責人沈興新介紹,播玉米、種小麥、收花生等,從種到收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機可用”。
“夏抓糧,秋抓錢。”時下的中原大地,玉米、花生、大豆等7600多萬畝秋作物長勢正旺,昭示著又一個“豐收季”的到來,有了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支撐,農民種田更加輕松,農業生產更加高產高效,新質生產力加速讓河南從糧食生產大省邁向農業強省。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