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吧!中華寶藏⑤丨石墩兒?非也!我是讓古建筑不朽的美麗“高定”
摘要:“由于四神柱礎為許都宮殿建筑構件,因此也可以從中看出當時許都宮殿的規模和建筑風格,真實地反映當時許都宮殿的繁華景象。”如今,當走進許昌博物館凝視著四神柱礎時,耳畔仿佛回響起漢代雕刻工匠的一錘一鏨,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濃厚的三國氣息。
編者按:誰的浮生過往,驚艷了今世年華?透過文物看中原歷史,穿越千年只為體驗一朝繁華。由河南省委網信辦主辦、大河網承辦的“閃耀吧!中華寶藏”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通過走進河南各地博物館,選取反映中原文明發展脈絡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讓中華寶藏“活”起來、“火”起來。
大河網訊 鄭許市域鐵路的正式通車,讓許昌這座一邊用三國故事承襲漢魏血脈、一邊用“不慌”留住人間煙火的2023年“出圈”城市,再次成為2024年元旦假期的熱門去處。
許昌的路牌畫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左青龍,右白虎……”來到許昌,就有游客發現這里的路牌上畫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不禁猜測起其中的緣由,好奇這是否與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有關。
“四神柱礎見證了許都曾經的輝煌,細心的您會發現,許昌每一個路牌上都有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元素,它在辨別方向的同時,也為許昌這座歷久彌新的城市增添了三國文化的厚重感。”1月1日,許昌博物館館長助理、副研究館員宋奇正在“曹魏許都”展廳講解為什么四神圖案會成為許昌的一種標志。
石墩兒?非也!
柱礎是讓古建筑不朽的“高級定制”
1984年冬,許昌縣張潘鄉盆李村農民在村西100多米的古城嶺上植樹時,挖出了一塊雕刻有古代四神圖像的青石柱礎。一時間,這塊古建筑構件娓娓“訴說”起了那段“煮酒論英雄”的時代云煙。
四神柱礎 許昌博物館供圖
“石墩兒?非也!”如果四神柱礎會說話,它或許會先自我介紹——“其實我是讓許都古建筑不朽的美麗‘高級定制’。”
“為什么一塊只有15.5厘米厚的四神柱礎對于三國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這就要首先從古建筑中最易被忽略的構件——柱礎本身說起。”宋奇說。
每當我們徘徊于一座古建筑之中,總是會先觀賞屋頂、斗栱、梁枋,贊嘆它們所承載的厚重的美,感慨千年前從這里仰望看到的天空是何等風景。其實,當低頭看看柱子末端的景色時,同樣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古建筑‘腳下的風景線’,說的就是柱礎,它支撐起了一根根柱子,支撐起了一座座古建筑‘不朽’的傳說,也代表著一個又一個時期的工藝有何審美、都城如何繁華。”宋奇說,柱礎顧名思義是柱子的基礎,它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筑中最基本的構件之一,“一根柱子一個柱礎,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柱礎示意圖片 圖源 祁英濤《怎樣鑒定古建筑》一書
為什么說柱礎是古建筑“有了它,才不朽”的存在,宋奇解釋道:“柱礎首要的功用,是承受由柱子傳來的屋頂和梁架的荷載,并將其傳送到地基上。加之我國建筑結構自古以木料為主,而柱礎卻均以石頭為材料,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免柱腳遭到腐蝕或碰損。”
“提到美麗‘高定’的比喻,是因為在漫長的歲月里,柱礎經歷了從地下到地上,從卵石或石塊到形制定型,從素平到表面附加時代藝術雕飾的演變過程,逐漸成為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建筑構件。”宋奇說,由于柱礎接近人們的視線,往往成為藝術家施展技藝的好地方,他們讓一個時代的工藝定格在這方寸天地之間,不僅讓建筑不腐朽,更讓歷史不朽。
陳列于“曹魏許都”展廳的這件四神柱礎也是如此,它體現了漢代石刻的博大精深和深厚,以其功能性和藝術性,散發出古拙質樸、深沉宏大的生動氣息,刀劈斧削、精雕細琢的巧奪天工,將漢魏許都的不朽定格在這方寸之間。
方寸之間見證許都繁華
神祇浮雕展示中國傳統建筑精髓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將顛沛流離的漢獻帝從洛陽迎接到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并將許昌立為東漢新都。
一塊外城宮殿柱子使用的基座,又為何見證著許昌如何成為東漢王朝的統治中心、兵家矚目之地、名士云集之所?
陳列于許昌博物館“曹魏許都”展廳的四神柱礎
“四神柱礎表面以剔地起突的雕刻手法高浮雕古代四方定位之神,青龍北行而回首,與南部方位之神朱雀相戲一魚族;白虎踞地,虎頭北回,口銜纏繞在北部方位之神龜身之上的蛇尾;朱雀挺胸振翅,回首張口與東部方位之神青龍追戲一魚族;玄武伸首東行,龜背之上一蛇盤繞。”宋奇告訴記者,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神祇,代表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守護神,對這些神祇的崇拜,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它們能夠帶來吉祥和保護建筑物免受邪惡力量的侵害。
智謀、勇氣、膽略、忠誠、義氣……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充滿變數的三國時代,在建筑中使用四神柱礎則是一種對長壽與平安的祈求,也可以認為是漢獻帝內心渴求的折射。
“由于四神柱礎為許都宮殿建筑構件,因此也可以從中看出當時許都宮殿的規模和建筑風格,真實地反映當時許都宮殿的繁華景象。”宋奇稱,四神柱礎的出土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認識,還展示了古代人們對神祇的信仰與崇拜。通過對它的研究和展示,有力印證了故城的存在,也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歷史和文化,感受古代人們的智慧與藝術美學。
“一塊柱礎不僅定格了不朽的石刻藝術、漢魏文化,其外方內圓的形態更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平和性、中正性。”宋奇說。
如今,當走進許昌博物館凝視著四神柱礎時,耳畔仿佛回響起漢代雕刻工匠的一錘一鏨,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濃厚的三國氣息。在這方寸之間,領略到的是歷史的沉淀、歲月的陳釀。(王怡瀟 董蕾)
責任編輯:孫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