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丘壑 筆下天地寬
——“駐村日記”張伯杰中國畫鄉村主題展走筆
駐馬店網訊(記者 郭建光)胸中有丘壑,筆下天地寬。11月7日,“駐村日記”張伯杰中國畫鄉村主題展在駐馬店市文化館開幕。

張伯杰作品(資料圖)。
張伯杰是駐馬店市文化館中國畫專業人員,2020年至2022年,張伯杰被駐馬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選派到泌陽縣羊冊鎮王觀村駐村幫扶。在干好駐村工作的同時,他沉下身子,了解王觀村的村情村貌,從鄉村生產生活中汲取創作營養,用手中的丹青畫筆,創作了《花生裝袋》《環境整治》《打機井》等60幅以鄉村為主題的中國畫,展現了鄉村振興下的農村風貌。
感恩遇見:那些見證畫家成長的人
開幕式現場,大咖云集。全國著名畫家謝冰毅親臨現場,并回顧了認識張伯杰的過程,對其作品給予充分肯定。
“作為市文化館的一名美術專業人員,能夠在自己單位的展廳里舉辦個展,內心非常激動。這次展出的作品,是我從事繪畫專業以來的一次階段性總結,同時也是我3年駐村生活的反映和寫照。一幅幅畫面就是一段段印象深刻的經歷,每次看到都會觸景生情,久久不能平靜。鄉村路途的奔波勞累、夜宿村部的寂靜孤獨、駐村工作的責任與壓力,生活上諸多的不便與不適,無法顧及家人的無奈與無助等等,這些都是駐村工作的經歷,也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種磨煉。美術專業的愛好使我在駐村期間搜集了很多創作素材,將農村新貌和山水畫相結合,表現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將是我今后創作的方向。”張伯杰的發言十分動情。
活動現場來了很多見證張伯杰成長歷程的有關領導、老師、前輩、朋友和家人。
張伯杰表示,感謝一路走來對他專業諄諄教導的著名畫家房巍老師、喬云老師。從高中開始,他就跟著兩位老師學習繪畫,后來遇到困難想要放棄,是兩位老師的鼓勵和言傳身教給予他繼續堅持的動力,一直延續到現在。
聽聞畫家辦展,王觀村黨支部書記王德高帶著鄉親們也來了。“看到你們,我感到格外的親切,王觀村是我今生難以忘懷的地方。”張伯杰現場向王觀村捐贈一幅為王觀村量身定制的繪畫作品。
筆耕不輟:駐村帶給畫家靈感
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用藝術點亮鄉村,服務于鄉村振興,走進鄉村火熱生活,用不同的文藝形式反映鄉村新貌,展現鄉村振興過程中萬眾一心的昂揚斗志,展現百姓滿滿的收獲感和幸福感,是文藝工作者的一份責任。
用眼睛發現王觀村的美,用畫筆記錄王觀村發展變化。張伯杰的這批獨具特色的“山水”,傳達出的是畫家人文關懷視野中的鄉村變遷,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畫家將自己駐村的深切感受融入畫中,那些鄉村的風貌,豐收的場景,本村的鄉親、公益崗人員等,有靜有動,無一不是來源于生活,形象傳達真切生動,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在繪畫作品的藝術表達上,張伯杰用傳統的筆墨語言表達新時代的場景,將農村的現實生活放在山水畫的場景中來進行襯托,鮮活生動,很有意趣,體現了較高的筆墨修養。
鄉村振興,藝術賦能。張伯杰的這批繪畫作品,堪稱新時代的鄉村畫記。飽含深情地描繪了鄉村生活,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文藝服務群眾的生動實踐,既是一段難忘工作經歷的回顧,也為畫家未來藝術創作找到了新方向。
鄉村振興,既要培根鑄魂,也要打磨塑形,更要可持續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振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起點上,文化藝術應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振鄉村振興精氣神,找到繁榮創作的新路。
“他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用畫筆表達作者駐村3年的見聞與感受,展現了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中基層農村的新面貌、新變化、新成果,體現了一個畫家丹青繪新貌的鄉土情懷。”《河南日報》資深文化記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張體義對這些作品飽蘸感情地寫道:《鋪水泥》描繪的是王觀村一段泥濘道路的整修場景,畫中的水泥罐車和剛剛鋪設的混凝土飽含了王觀村人民群眾對通向外部世界的向往。《墊路基》展現了鄉村振興工作中人居環境整治的熱火朝天,美麗鄉村建設讓村民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豐收》展示了聯合收割機收麥的場景。“三夏”大忙,在現代化農業的新時代,“三夏”有了另一種景象,收獲的場景不僅承載了農民的付出和喜悅,更是國家藏糧于技的生動再現。
這種詩意的表達,內化的提煉,讓觀者管中窺豹,感受著畫面帶來的藝術張力。
根植傳統:耐得住寂寞探索中升華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沈小留撰文稱:“伯杰雖年輕,卻耐得住寂寞,不事張揚,潛心為學。畫室就是他的世界,胸中的情感一任畫筆揮灑,一幅幅具有神韻的畫境詩意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伯杰的畫作,用筆細膩,畫法豐富,線條靈活。以宋代山水為底蘊,皴、染、潑、擦得心應手;干、濕、濃、淡過渡自然,疏密關系井然有序。時不時地融入明清的用筆意趣,其色彩淡雅,格調高古,既有南方水的靈秀,又不失北方山的雄渾。每見其畫作,心靈就受到一次美的洗禮。”
“從上大學到后來工作做美術老師,再到外出進修,調入市文化館,每走一步都離不開親朋好友的關心與幫助。我很感謝在成長路上幫過我的每一個人。”當張伯杰提到成長過程中一個個故交親友的名字時,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張伯杰回憶,當時他在市二中教書,繪畫中日積月累的諸多困惑,使得他的內心深處有繼續學習創作的沖動。經過深思熟慮,他找到曹文營校長,表達了外出學習、提升專業水平的想法。曹校長非常支持,并鼓勵張伯杰好好深造。張伯杰說:“外出學習為我打開了一扇門,如果沒有這個經歷,真不知道現在的我會是個什么樣子。”
“我白天聆聽老師傳授繪畫技巧與理論知識,夜晚在朋友幫忙找的畫室內一個人作畫,日子單純而美好。”張伯杰利用這段非常難得的機會,常常每天晚上畫到深夜,經常為一幅畫的誕生而欣喜不已。除了上課、觀展外,張伯杰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作畫上,為以后的專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人生求索的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而彼時彼刻的心境至今歷歷在目。它體現了一種內在的精神,也傳達了一種信仰。
張伯杰不僅大量臨摹山水畫作,還堅持外出寫生作畫,無論是洛陽的窯洞地貌,還是九華山的雄奇與俊美。他不僅讀萬卷畫,更行萬里路,在蘇州園林里徘徊,與古人的審美撞個滿懷,在大海之濱凝神注視,感受潮漲潮落,領略大自然的微妙變化。
朝升夕落,浪花拍岸,山嵐煙云,黛瓦白墻,他一個人在名山大川或者籍籍無名的原始山村尋找,尋找心中最美的那幅畫面,尋找畫家內心對美的領悟與感受力,感受著繪畫道路上的清冷與孤獨。
一路走來,有掌聲,但更多的是內省,他始終如一地在繪畫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求索,依舊四處拜訪名師,在藝術上精益求精。
在泌陽縣羊冊鎮王觀村任第一書記的張伯杰扎根農村,在工作之余著手創作一批農村題材的畫作,展鄉村美景,繪農村新貌。
這些作品將傳統繪畫技巧與新農村發生的翻天巨變有機結合,從而使得作品有了現實意義。
“給我一支畫筆,給我一方宣紙,給我一雙洞察萬物的眼睛,我會如空谷回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對于繪畫,張伯杰一直是很清醒的。他認為學無止境,在繪畫的王國做著苦行僧,遵循著自己的內心,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繪出更多的高水平畫作。
畫家簡介:張伯杰,河南杞縣人,生于1977年。2000年畢業于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進修于中國美術學院,2013年進修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八月畫會理事。現為駐馬店市文化館副館長,駐馬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留馀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作品曾獲“荊浩杯”中國畫雙年展優秀獎、河南省第十二屆美展二等獎、第二屆“陸儼少獎”優秀獎、河南省第十三屆美展三等獎,入展“中原風”河南美術作品晉京展。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