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職場年齡歧視很有必要
摘要:消除了不必要的年齡歧視,才會為更多人拓展就業渠道、打開就業空間,才有利于緩解就業焦慮,避免造成人才浪費和年齡斷層,促進勞動力市場良性競爭,更好滿足全社會的人力資源需求。
選人用人的標準應更加多元,年齡可以作為參考,但不是衡量真才實學的“硬指標”
消除不必要的年齡歧視,才會為更多人拓展就業渠道、打開就業空間,才有利于緩解就業焦慮,避免造成人才浪費和年齡斷層。同時,促進勞動力市場良性競爭,更好滿足全社會的人力資源需求。
35歲本該是職業發展黃金期,卻成為某些行業的年齡上限。一段時間以來,就業市場上的年齡限制、隱性歧視一直是受關注的話題。熱議的背后,是求職者對于打破職場年齡門檻的渴盼。前不久,全國各省陸續展開2023年公務員省考招錄,有約10個省份將部分崗位的年齡要求放寬至40周歲。在當前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背景下,這一突破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就業觀有著重要的探索價值。
“35歲”現象并非偶然。早在1994年頒布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中,就要求報考者必須“年齡為三十五歲以下”,這是公眾對職場“35歲”門檻比較早的認知。很多企事業單位也習慣性地將“不超過35歲”作為錄用標準。近幾年,在各地的“搶人大戰”中,很多的人才引進政策規定年齡不超過35歲。在很多互聯網公司,35歲左右的員工常常面對要么晉升要么被裁員的殘酷現實,甚至有企業喊出“全員‘90后’”的口號。中華全國總工會202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35歲至39歲年齡組職工中,54.1%擔心失業,70.7%擔心技能過時,94.8%感覺有壓力,均為各年齡組中比例最高的。
如何理性看待這一現象?誠然,步入35歲以后,往往意味著職場身份和家庭角色正在經歷轉變,方方面面的事務日漸增多,對個人的體力精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人可能會進入職場倦怠期。這也是企業偏愛年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精力旺盛,有沖勁,沒有太多負擔。但同時也要看到,35歲左右的人群盡管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卻也具有諸多優勢。他們通常在自身工作的領域積累了更深厚的專業儲備、更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因生活的磨礪具備更成熟的思維方式、更廣闊的人生閱歷。很多人雖已步入中年,但始終充滿工作熱情,以更長遠的規劃、更持久的耐性褪去初出茅廬的浮躁,在崗位上有著不可小覷的發展潛力。用人單位不妨從崗位實際出發,綜合考量不同工種特性和年齡的匹配度,建立更加科學開放的用人觀念,讓不同年齡段的職場人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社會持續貢獻力量。
打破這扇隱形的“玻璃門”,不僅需要用人單位調整招聘理念,還要求在全社會營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就業氛圍。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2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7.5年增長到10.9年,2022年我國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了14年。與此同時,從2010年到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4000多萬人,占總人口比例從70.14%下降到63.35%。“一升一降”的背后,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正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過渡的客觀現實。
實際上,隨著現代產業分工的逐漸細化,無論是種水稻、寫代碼,還是制芯片、造火箭,每一個行業都面臨著從簡單的勞動力堆積到精益生產的轉型任務。在諸多生產環節中,日積月累的經驗可以幫助決策者形成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逐步推動行業提質增效,引領產業邁向高端。對此,要培育人盡其才的勞動力市場,迫切呼吁全社會構建更加包容開放的就業觀念。在當下人才流動日益頻繁的時代,選人用人的標準應更加多元,年齡可以作為參考,但不是衡量真才實學的“硬指標”。消除了不必要的年齡歧視,才會為更多人拓展就業渠道、打開就業空間,才有利于緩解就業焦慮,避免造成人才浪費和年齡斷層,促進勞動力市場良性競爭,更好滿足全社會的人力資源需求。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