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面孔 | 和總書記十一次面對面的“0987”代表
在北京開會期間,57歲的黃久生鄭重換上“壓箱底”的一套深藍色西裝,內搭白襯衣,系棗紅色領帶。掛在胸前的出席證編號為“0987”。而在私下,常出現(xiàn)在工地的他習慣于隨意套件休閑服。
時間再倒流到他18歲那年,在河南鄭州一處工地當小工的黃久生總是穿得松松垮垮,不足百斤的身板,時常被運土車把翹得老高。他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成為給務工人員代言的全國人大代表,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稱號,先后和總書記11次面對面。
深秋十月的北京,身為黨的二十大代表的黃久生表示對于今后努力的方向很清晰,“(未來我將)繼續(xù)在建筑工地和鄉(xiāng)村振興兩個‘戰(zhàn)場’上埋頭苦干,努力把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好、讓鄉(xiāng)親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01
把河南務工兄弟的故事帶到北京
黃久生很忙。采訪時間定在10月18日凌晨。
他先提及現(xiàn)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的體會,“感到很振奮、很提氣!特別是報告多處講到‘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等,處處反映人民的心愿、人民的心聲,我聽了之后感到心里熱乎乎的。”
作為從革命老區(qū)走出來的一位基層代表,尤其是身負信陽潢川縣駐鄭州農民工流動黨工委書記一職,黃久生最想傳遞的聲音還是和鄉(xiāng)村振興和務工人員有關。
16日下午,河南省代表團召開分組會議,黃久生圍繞加快鄉(xiāng)村振興、加強技能培訓作了發(fā)言。他先從家鄉(xiāng)十年來的發(fā)展變化談起,然后還分享了一個故事。
在他的老家,有位叫李光群的村民,父親是位盲人,母親患有重疾,李光群是家里唯一的勞動力,但是在一次收麥子時,不幸胳膊卷入機器中,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后來,黃久生把他帶到工地,教他在工地上學技術,當上了安全員。
黃久生觀察到,李光群因為自己以前吃過安全的虧,更加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白天晚上都奔波在工地上,看到腳手架、跳板、安全網沒有防護好的,他就坐在場地上,一直盯著,直到安全達標之后,他才肯走。
看到李光群工作非常認真負責,黃久生每個月開給他8000塊工資。“像李光群這樣的貧困戶,殘疾人,過去是家庭的累贅,現(xiàn)在變成了家庭的頂梁柱。我很高興。”
黃久生說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想表達用實際行動堅守回報家鄉(xiāng)的初心。
“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作為農民工黨工委書記,我始終認為,對鄉(xiāng)親們好,對農民工兄弟好,就是對黨忠誠,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就是我畢生的奮斗目標。”
02
從工地小工到熱衷公益慈善的二十大代表
在既往的報道中,黃久生身上有著熱衷公益慈善、甘為務工人員代言的標簽。這可能和他的經歷有關。
1965年,黃久生出生在河南信陽潢川縣一個村子,因家貧吃了不少苦頭。
18歲那年,黃久生到鄭州一處工地上當小工。他把泥摸子,瓦刀擦得明晃晃的,把工地拾掇得干干凈凈;晚上,他等師傅歇過勁來,追著師傅不放,討教建筑活上的行行道道。
青年時期的黃久生(中)
慢慢地,黃久生從小工變成了大工,從徒弟變身為師傅,他終于能像師傅一樣,單獨干活了,而且干的活一點也不比師傅差。就這樣,從擺線、砌磚到看圖紙,從小工做到了大工,從班長變身隊長,黃久生后來成為了中建七局一公司年輕的項目部經理。
成為工地上的一名負責人,隨著帶領的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黃久生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覺得自己管理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在綜合素質方面必須要提升自己。于是,他開始不斷學習,從學歷和業(yè)務方面不斷提升自己。
取得成就后的黃久生開始反哺社會。
1986年是他打工的第三個年頭,他省吃儉用,手頭終于攢下了3000塊錢。到了年底,他把這3000塊錢除了留點來回的路費,全部拿出來,買成香蕉、核桃和大棗,還有那時候城里剛剛流行的的確良布,裝了整整六大麻袋,拉回村里,送給鄉(xiāng)親們。“大家都以為我在外面掙了大錢了,其實買完東西之后不剩幾個錢了。”黃久生笑著回憶,聽著他們一個勁的贊嘆,自己第一次體會到了回報的快樂。第二年,他又給鄉(xiāng)親們帶來了中山裝,褲子,鴨絨襖,鴨絨被等。
就這樣,黃久生開始力所能及地回報家鄉(xiāng)、回報鄉(xiāng)親。比如,每年給特困戶和孤寡老人送過年禮物,從村里做到鎮(zhèn)里,一做就是36年;在老家建起了敬老院,義務贍養(yǎng)孤寡老人,被鄉(xiāng)親們稱為“700位老人共同的兒子”。他還安排政府兜底的貧困戶和殘疾人就業(yè),包吃、包住,保障他們每人每年工資不低于36000元。
除了關愛老人,家鄉(xiāng)孩子們的學習也是黃久生心中的牽掛。多年來他不斷地捐資助學,改善家鄉(xiāng)的辦學教育條件,捐建 “晏崗希望小學”,資助400多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yè)。
雙柳樹鎮(zhèn)兩個受資助的孩子在2019年同時收到了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他們倆向黃久生報喜。“看到這兩個聽話、懂事又知感恩的孩子,我心里獲得的幸福和快樂,無法用言語來衡量。”
黃久生的舞臺也越來越大。
他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稱號;當選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
03
和總書記先后11次面對面帶來的鼓舞
讓黃久生更加沒有想到的是,先后11次和總書記近距離接觸。
2019年3月8日,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黃久生作為務工人員代表,與總書記面對面匯報工作,講了十分鐘的掏心窩的話。
“有一戶人家,三代七口人,都在工地上打工。有個老人,70多歲,叫晏傳忠,是當家人。”黃久生回憶老人當時對他說的一句話,“總書記十九大報告講了3個多小時,我是站著聽完報告的,我如果不站著聽完,我就感覺到對不起總書記,因為是黨,讓我們老百姓脫貧致富了。”
黃久生在會上把這個事情告訴了總書記。總書記說:“你回去向這位同志轉達我的問候!”
令黃久生記憶至今的一個細節(jié)是,當天審議結束后,總書記走到他的身邊,再次與他握手說:“你是農民工中涌現(xiàn)出的全國道德模范,也是農民工隊伍中的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還獲過魯班獎,真的了不起,不愧是全國農民工的好榜樣。”
2013年全國道德模范接見合影時,總書記握著黃久生的手叫出了“久生”。“沒想到總書記那么忙,還能記住一個農民工的名字。我當時激動得不知道該說什么好。”黃久生感慨。
這些年,總書記的話一直鼓舞著黃久生。“30多年來,我一刻都不敢停歇,因為我有700多位老人要養(yǎng),因為我有一萬多名務工兄弟的期待。”
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大潮中,黃久生也經歷著把大家從“帶出來”打工掙錢,到“帶回去”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轉變:帶領有技能、有想法的農民工兄弟回到家鄉(xiāng),支持流動黨員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成立合作社;創(chuàng)建油茶旅游核心區(qū),以茶帶旅、以旅促茶,幫助貧困鄉(xiāng)親們穩(wěn)穩(wěn)地致富奔小康;籌資發(fā)展大棚蔬菜、草莓等產業(yè),幫助異地搬遷520戶村民實現(xiàn)“搬得出、穩(wěn)得住、可致富”。
“有一個叫余保林的村民,當初跟著我到城里干,現(xiàn)在回家建起了花木基地,種起了蝴蝶蘭,美麗的花朵遠銷全國多地。還有很多兄弟,搞起了食品加工廠,他們做的大別山麻鴨可真好吃,很受歡迎,北京、廣東的不少餐桌上都能看到。”黃久生說。
說到未來,黃久生的方向很明確——繼續(xù)在建筑工地和鄉(xiāng)村振興兩個“戰(zhàn)場”上埋頭苦干。
“我始終是務工人員代表,始終關注“三農”,就想帶著兄弟們一起干、好好干。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本,現(xiàn)在我老家的兩間土坯房我仍然留著,就是讓自己永遠記住,不管獲得多少榮譽、多大榮譽,我永遠是那個從大別山走出來的農村娃!”
責任編輯:劉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