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建的十年“菇”事
摘要:吳明建介紹,基地通過不斷發展,在年出菇達到200萬棒的同時,為周邊菇農提供800萬棒菌棒,按每棒收益4元計算,可帶動300余戶菇農增收3200萬元。
記者 侯偉峰
9月27日,記者在泌陽縣盤古鄉二郎村金田農業科技公司的香菇種植基地見到吳明建時,因為剛為鏟車加完機油,他的一雙手又黑又油。
院內,中型鏟車正把堆積如山的栗木屑轉運到生產車間菌棒自動化生產線,栗木屑被灌注到一個個圓柱狀塑料袋內。菌棒在專用貨架上碼齊后,被叉車送進同車間的全封閉高溫滅菌柜。
“現在有20多名工人,每天加工菌棒近8萬棒。”今年50歲的吳明建略顯黑瘦,衣著樸素,和工人們在一起,很難讓人聯想到他是基地的“大老板”。

工人在菇棚內碼菌棒。
菌棒從鋼結構生產車間高溫滅菌柜到冷卻棚,從冷卻棚到接種棚,再到控溫棚。從碎木屑到鮮菇,按照香菇生產流程,在吳明建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這個占地300余畝的香菇種植基地。
全自動菌棒加工生產線2套,裝載機、叉車、運輸車6輛,滅菌柜8組,冷卻棚1200平方米,670平方米高標準控溫棚52個,冷庫520平方米……
說起自己的創業史,吳明建坦言,10年前,他還是一個小菇農。
吳明建是泌陽縣花園街道吳莊村人,吳莊村有香菇種植的傳統??吹接H戚鄰居通過香菇種植走上了致富路,吳明建也在自家的兩畝地里建起了簡易棚。
“辛苦是真辛苦。”吳明建回憶,溫度、濕度對香菇生長影響很大,平時每晚他都要起來幾次為菌袋噴水。鮮菇采摘季,他和愛人深夜就要起來摘菇,摘到天亮,拉到市場賣,賣完回來就睡在菇棚里,“那時,菇棚就是家。”
有了種植經驗,2012年,吳明建的菇棚從2畝發展到4畝,再到15畝、20畝,腰包越來越鼓。
周邊香菇種植大戶多,用工難,用工成本高。面臨越來越多的制約因素,吳明建有了一個更大的計劃:新建種植基地。
選址、租地、規劃設計……多方奔走,晨炊星飯。2018年9月,吳明建注冊成立的金田農業科技公司香菇種植基地在盤古鄉二郎村落地。
“之前只有一臺鏟車、一臺叉車,忙不過來,去年又各買兩臺。第一個冷庫300平方米,又建一個220平方米的冷庫。”吳明建介紹,基地通過不斷發展,在年出菇達到200萬棒的同時,為周邊菇農提供800萬棒菌棒,按每棒收益4元計算,可帶動300余戶菇農增收3200萬元。
10年時間,從一個小菇農干起,吳明建建成了自己的基地,告別了深夜起床摘菇的生活。這10年,他通過自己的勤勞實現小康;這10年,他從創業發展到有了自己的事業;這10年,他以個人致富帶動百姓致富。
泌陽香菇佳天下。在泌陽縣,菇農靠香菇種植奔向小康,香菇生產加工也成為泌陽縣的特色產業,形成了集研發、生產、加工、國際國內貿易于一體的全鏈條產業,食用菌總產量達40萬噸,產值實現80億元。
責任編輯: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