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淞滬抗戰的國際友人,錄下“中國的戰歌”
摘要: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大約90年前,一些外國記者在日軍侵華的廢墟前進行新聞報道,當時的中國平民飽受戰爭之苦,無論是斯諾等國際友人留下的回憶錄,還是其他戰地記者留下的寶貴影像,都在激勵后人銘記歷史、面向未來,要不遺余力地推動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今天,是一·二八淞滬抗戰90周年。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的行徑昭然若揭。戰爭不僅帶給中國人民深重的創痛,也令一批來華國際友人身陷其中,他們留下了與中國人民并肩戰斗的佳話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由衷企盼。
歷史從未離去。90年過去,諸多細節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鼓舞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砥礪前行。
熱戀情侶親歷淞滬抗戰
1931年夏季,一個炎熱的下午,年輕有為的埃德加·斯諾和活潑好動的海倫·福斯特在上海市中心一家新建的美式咖啡館初次見面,彼此深深吸引。1932年12月,兩人喜結連理。
這對年輕戀人,都來自美國,都有記者身份,在太平洋彼岸的異國他鄉有很多共同語言。但兩人熱戀不久,一·二八事變爆發。海倫在回憶錄《我在中國的歲月》里稱,1932年1月28日爆發的第一次淞滬抗戰,是其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戰爭”。
據海倫回憶,1932年1月初,日軍入侵上海的陰云已經蔓延到了公共租界,日貨店開始大減價,有的店鋪更名,一艘日本海軍運輸艦已駛入上海平靜的港口。到1月27日,戰爭神經已經緊繃。她這樣形容,只要門一響,或黃包車輪胎“放炮”,就不得不考慮如何進一步避難。海倫在給家人的信件中,用“悲慘”和“陌生”來形容當時的上海。她認為,中國孤立無援,“沒有海軍,沒有空軍,沒有軍火”。這是她個人對中國防御力量的觀察,字里行間都是憂心忡忡。
海倫寫道,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華埠陷入了一場真槍實彈的戰爭,一方是日本人侵略,一方是中國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多年后,海倫找到了當年的一些信件和剪報,她當時曾主動撰寫電訊稿稱:“日本軍機飛臨上海市上空,轟炸了火車總站。華埠火光沖天,沒有控制局勢的希望。日本海軍已完全占領了閘北地區。”
“中國人在抵抗!”在海倫的記憶里,一·二八事變爆發后,埃德加·斯諾從未閑著,他奔走各處,關注戰事,目睹了日軍在虹口進攻。“他們(指日本軍隊)一路殺過去,中國軍人負傷,只得退后……”海倫的回憶錄援引了當時埃德加·斯諾所描述的第一目擊現場。
斯諾和海倫都以“戰地記者”身份記錄了1932年的第一次淞滬抗戰。戰爭的殘酷更快地拉近了兩顆年輕的、渴望和平的心,戰火中的愛情彌足珍貴,后來這對伉儷相繼抵達陜北,家喻戶曉的《紅星照耀中國》得以誕生。
斯諾和海倫有共同的感受,在抗戰烽火中,中國革命軍人的形象更加清晰起來,他們不是散兵游勇,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民族英雄。
穿越火線試圖搭救魯迅
“十九路軍是一支以民族意識和勇敢聞名的南方軍隊。”“在那一次戰役中,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高漲是不容置疑的。民房和學校變成了醫院,醫生、護士和學生都自告奮勇參加服務,工人們直接參戰或抬擔架。700名工人和士兵一道守衛吳淞炮臺,面對日本陸海空軍的協同進攻,堅持達幾個星期之久。”史沫特萊在其著名作品《中國的戰歌》中,這樣描寫1932年發生在上海的第一次淞滬抗戰。
她還寫道:“這場戰爭使我第一次有機會根據第一手資料對中國的士兵有所了解。在大多數外國人看來,他們都是不堪一擊的雇傭兵。他們有不少人比孩子大不了多少,卻已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像中國的平民一樣,他們不裝聾作啞,能夠無拘無束地談出自己的想法,他們憎恨日本人,反對帝國主義國家,認為沒有理由打內戰。”
史沫特萊十分珍視與著名作家魯迅結下的友誼。第一次淞滬抗戰爆發后,她曾穿越火線,希望營救魯迅先生。
據史沫特萊回憶,她屏息靜坐在車廂里,車飛快地行駛在兩側布滿日軍的街道上,“不等他們有時間舉起手來要求檢查證件,我們已經一掠而過”。她看到當時的虹口地區已經有一片毀于戰火。抵達魯迅寓所后,她一邊猛力敲門,一邊用英語和德語呼叫,但是沒人應聲。
史沫特萊撲了個空。她和同伴又疾馳著穿過日軍陣地,回到當時的公共租界。她回憶,直到第一次淞滬抗戰結束,才得知魯迅一家得到了日本友人的及時搭救,有幸躲過劫難。
在《中國的戰歌》中,史沫特萊還寫道,戰爭期間,有不少朋友慘遭日本人殺害,其中包括自美國歸來的中國留學生,還有歐美人士受傷。她認為,戰爭對人類的傷害不分年齡、不分國籍。
2021年,在魯迅誕辰140周年之際,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文萃》中,公布了多封1932年上半年魯迅與友人的書信,也提到了一·二八事變后,戰爭對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在標有“二月二十二日”落款時間的信中,他告訴友人許壽裳:“此次事變,殊出意料之外,以致突陷火線中,血刃塞途,飛丸入室,真有命在旦夕之概。于二月六日,始得由內山君設法,攜婦孺走入英租界,書物雖無一取攜,而大小幸無恙。”這里指的就是一·二八事變后,魯迅得到內山完造的幫助,得以與許廣平、周海嬰一起離家避難的一段往事。
珍貴記憶“再發現”
國際友人1932年的上海戰事親歷記,如今散見于改革開放后陸續出版的一些中文譯作中。
20世紀80年代初,學者江楓完成了國際友人史沫特萊巨著《中國的戰歌》的翻譯,漢字約39萬多字。江楓在譯序中感慨,史沫特萊強調寫作的真實。江楓認為,史沫特萊深知,只有真實,才是最強有力的,才能在“筆尖的戰斗”中立于不敗之地。學者們還發現,史沫特萊極其敏銳地洞察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日軍即將入侵中國的跡象。《中國的戰歌》等報告文學作品為抗戰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此外還為魯迅研究提供了罕見史料。
我國長期專注于斯諾研究的專家、《我在中國的歲月》譯者之一安危接受采訪時表示,斯諾與海倫的相識相知,以及他們對當時中國現狀判斷的諸多共識,是后來促使《紅星照耀中國》問世的一個特別因素。特別是在上海的經歷,包括他們對當時抗戰進程的采訪,以及與宋慶齡、魯迅等知名人士的密切往來等,更進一步激發了斯諾的創作靈感,讓他日后一步步前進,從內心深處更加理解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盡管斯諾與海倫于1949年離婚,但兩人作為戰地記者的珍貴記憶,成為從國際友人視角研究中國歷史的一筆寶貴財富。
史沫特萊、斯諾等早期在上海留下的主要是現場文字實錄、回憶錄及老照片。上海音像資料館在長期研究中受到啟發,依托持續近30年的海外采集、研究整合而成的上海抗戰歷史影像資源庫,進一步挖掘出“國際視野中的淞滬抗戰”系列影像資料。
上海音像資料館有關負責人說,圍繞1932年和1937年,前后兩次淞滬抗戰開展的影像資料研究發現,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上海的戰爭,是轟動世界的新聞事件,受到國際各大新聞社的持續聚焦和報道,并向世界各地傳播,進而留下了諸多寶貴的歷史影像。例如,當時美國的赫斯特新聞、環球新聞、福克斯新聞、派拉蒙新聞,以及法國的百代新聞等,都在20世紀30年代拍攝報道了上海的重大新聞事件。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大約90年前,一些外國記者在日軍侵華的廢墟前進行新聞報道,當時的中國平民飽受戰爭之苦,無論是斯諾等國際友人留下的回憶錄,還是其他戰地記者留下的寶貴影像,都在激勵后人銘記歷史、面向未來,要不遺余力地推動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記者:許曉青 參與采寫:田雨荷)
責任編輯:陶峰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