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使命 綠色發展 ——塞罕壩精神述評
摘要:3℃,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經驗幾乎為零……林場第一批建設者趙振宇回憶說:“當時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風卷著沙粒雪粒遮天蓋日,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說:“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就是塞罕壩人的崇高理想,種樹就是他們堅如磐石的使命。”

掃碼看全文
新華社記者 曹國廠 于佳欣
曾經,這里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
如今,這里是有著百萬畝人工林海、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用青春與奮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這一精神,是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核心密碼,也將激勵我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牢記使命 創造奇跡
走進地處河北最北端與內蒙古交界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置身茫茫林海,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寸草難生的一片荒漠。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曾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后因開圍墾荒、大肆砍樹,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20世紀60年代初,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國家下決心建一座大型國有林場,恢復植被,阻斷風沙。
在荒涼了近半個世紀的塞罕壩植樹造林談何容易?最低氣溫零下43.3℃,年平均溫度零下1.3℃,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經驗幾乎為零……林場第一批建設者趙振宇回憶說:“當時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風卷著沙粒雪粒遮天蓋日,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
聽黨召喚,不辱使命。盡管條件艱苦,卻未擋住一群年輕人勇于擔當的步伐。1962年,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奔赴塞罕壩,與當地林場242名干部職工一起,組成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創業隊伍,開始了戰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那時,我們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窩頭、土豆和咸菜。”當年跟5個女同學一起毅然奔赴壩上的陳彥嫻,如今已是滿頭銀發,憶起當年的艱苦磨難卻未曾有過后悔,“每每看到自己親手栽下的樹苗長成大樹,幸福感就難以言說。”
因缺乏在高寒地區造林的經驗,1962年、1963年塞罕壩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又一次造林失敗,動搖了人們的信心。
“山上能自然生長落葉松,我就不信機械造林不活!”時任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下了狠心,帶領職工在距離林場辦公區不遠的馬蹄坑開展了一場“馬蹄坑大會戰”。連續多日吃住在山上,艱苦付出終換來回報:這次“會戰”共栽植落葉松516畝,成活率達90%以上。王尚海激動地跪在山坡上,淚流滿面。
忠于使命的精神貫穿王尚海的一生。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從遺愿,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壩。伴他長眠的落葉松林如今叫“尚海紀念林”,成為百萬畝林海的起源地。
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說:“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就是塞罕壩人的崇高理想,種樹就是他們堅如磐石的使命。”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為塞罕壩精神作出定義: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