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光榮傳統的《大眾日報》
《大眾日報》,2013年征集,現藏于駐馬店市博物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刊,第三八六期,紙面泛黃,整體保存較完整。
全媒體記者 李賀建 通訊員 李思雨
《大眾日報》的創刊是抗日戰爭戰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建設的需要。1938年日軍先后占領武漢、廣州,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這一時期的山東革命根據地,多種力量盤踞交錯,社會矛盾尖銳復雜,日軍對國民黨政府采取政治誘降的策略,將主要兵力轉向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革命根據地。中共蘇魯豫皖邊區委員會和八路軍山東縱隊為了宣傳群眾,擴大抗日根據地,在進駐山東省沂水縣王莊后,開始籌備創辦《大眾日報》。
報社人員克服重重困難,于1939年1月1日出版了第一份報紙,第一任社長劉導生、編輯匡亞明,編輯部機關設在分局駐地王莊,印刷所設在云頭峪村,所長于一川,發行總處設在夏位村,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機關報,也是一張無產階級革命報紙。正如發刊詞所寫:“為大眾服務,成為他們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為他們自己的喉舌,更成為他們所熱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輿論機關。”
創刊初期,報社面臨物資匱乏、發行工作困難的問題,油墨、紙張、鉛印機膠液等十分缺乏。印刷用的油墨最初是用鍋底的煙灰加豆油攪拌,但是沒有黏性。工作人員不斷研究琢磨,用馬尾松煙灰加松香攪拌,增強了黏性。報紙印刷技術和物資得到解決之后,工作人員又開始克服發行運輸難題。在遍布日軍據點的山東地區,報紙的分發只能靠戰時交通員傳遞,他們用肩膀挑、用驢子馱,不顧個人安危穿梭于槍林彈雨之中。據記載,有345名送報員犧牲在送報的路上,他們用生命把黨的理論和號召傳遞到各個角落。
《大眾日報》內容豐富、密切聯系群眾,堅持“寫群眾”“群眾寫”的原則,語言通俗易懂,是宣傳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揭露日寇罪行,激發抗戰熱情。日報幾乎每天都會發表3到5篇文章控訴日軍暴行,讓社會各界人士更充分地認識到日軍在華夏大地上所犯下的罪行,同時也激發了廣大愛國同胞的抗戰熱情,鼓舞人民群眾投身抗戰浪潮。二是宣傳英雄事跡,弘揚沂蒙精神。《大眾日報》對八路軍、新四軍英勇抗戰的光輝形象進行大力宣傳,如1936年6月2日刊發《五十一軍忠烈兩士兵威武不屈》、1941年7月19日刊發《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可屈十八勇士威名顯揚》、1941年8月16日刊發《共產黨員劉信慷慨赴義》,記述了一個又一個前赴后繼、舍生取義的革命戰士光榮事跡,弘揚了沂蒙精神,極大鼓舞了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三是宣傳黨的政策,提高群眾政治覺悟。1942年5月4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發布《關于減租減息改善雇工待遇開展群眾運動的決定》。《大眾日報》成為向民眾宣傳減租減息政策的重要工具,多次刊登文章詳細闡述減租減息政策的內容和意義,有力地推動了群眾工作的開展。
從創刊至抗日戰爭勝利,《大眾日報》共出版了871期,從三日刊、四開四版,每期1000多份,發展為日刊、對開四版,每期35000份,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咱們的大報”。1945年,中共中央華東局成立,《大眾日報》改為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報。1949年4月由解放區農村遷至濟南出版,為中共濟南市委機關報。1954年8月,中共山東省委員會成立,《大眾日報》改為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至今,是中國報業史上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黨報,被譽為“紅色尖兵”“老百姓報紙”。《大眾日報》8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山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是山東黨和人民革命史詩的一部分。
2019年1月,在《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批示:“《大眾日報》不斷踐行‘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辦報宗旨,是一份有著光榮傳統、廣泛影響的黨報。希望《大眾日報》始終把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弘揚沂蒙精神,加強改革創新,為鼓舞大眾、團結大眾、服務大眾作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