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脫貧攻堅工作——攻堅補短板 提升幸福感
摘要:其中,新縣統籌推進交通扶貧與產業融合、旅游開發,光山縣統籌推進交通扶貧與“四好農村路”建設,息縣大力實施公路路域環境整治,盧氏縣創新融資模式、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潢川縣“村村通公交”等交通扶貧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
學校、衛生院、公園、文化廣場……5月25日,走進原本因地處黃河灘區而被列為我省深度貧困鄉村的封丘縣李莊鎮,看到的卻是一座配套齊全的現代化新城。
“你看俺這兒跟城里比是不是也不差?做夢也想不到,俺這輩子還能過上這樣的日子!”73歲的村民曹文勤對記者說。如今李莊鎮灘區的4萬多農民,全都搬離了祖祖輩輩居住的窮灘區,一步跨入小康生活。
脫貧攻堅建檔立卡之初,我省有38個國定貧困縣、15個省定貧困縣、近1萬個貧困村、698萬貧困人口,數量居全國第三位,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幾年來,我省將貧困村的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和村集體經濟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突破口,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注重打基礎、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有效銜接,提升群眾幸福感。全省貧困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正在與全省、全國人民一道,大步奔向小康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前達標
唐河縣濱河街道劉莊村,以前村里的水泥路由于車輛增多,年久失修,部分路面損壞,村里進個貨車都得小心翼翼,嚴重制約著村民的出行和發展。如今,新修的水泥路干凈平坦,不管是騎電動車還是開貨車都平平穩穩,為村里生產生活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極大便利。
要想富,先修路。我省各級財政加大貧困鄉村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截至2019年6月,全省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就達到100%,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100%,所有易地搬遷安置區均實現至少有一條通暢的對外出口路,提前一年半實現交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提前完成建制村“兩通”兜底任務基礎上,還將目標向品質提升和更廣泛的自然村延伸,大力實施農村公路“百縣通村入組工程”和鄉村客運“萬村通客車提質工程”。
一路通,百業通。圍繞道路交通,我省著重打造“交通+旅游”“交通+搬遷”“交通+民生”“交通+產業”等交通扶貧模式,為全省貧困地區打造了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等“特色致富路”。其中,新縣統籌推進交通扶貧與產業融合、旅游開發,光山縣統籌推進交通扶貧與“四好農村路”建設,息縣大力實施公路路域環境整治,盧氏縣創新融資模式、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潢川縣“村村通公交”等交通扶貧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
如今,我省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的農村公路網絡和“輻射周邊、循環互補”的城鄉客運網絡基本建成,廣大農村群眾“出門硬化路、雨天不踩泥、抬腳上客車、物流到家門”的美好愿景正加快實現,一條條“幸福路”助力貧困地區實現了產業致富、創業致富、商貿致富和旅游致富。
幸福度,看服務
——社區公共服務惠及所有鄉村
晚上7點,在通許縣長智鎮后七步村,結束一天勞作的村民紛紛來到村文化廣場。“俺村晚上可熱鬧了!有廣場舞、盤鼓隊,還有跑旱船、推小車……老少爺們兒都喜歡。”通許縣文化系統文藝骨干、后七步村盤鼓隊隊長王振華高興地說,縣里實施的文化惠民工程,點亮了村民文化生活。
過去貧困鄉村缺少公共保潔服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晚上摸黑走,污水街面流”。如今,我省全面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并在貧困村深入開展以“三清一改”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動員群眾廣泛參與和市場化運營,清理陳年垃圾、清理村內溝塘、清理畜禽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垃圾日產日清,村莊美了,群眾樂了。
如今,全省每個行政村都有衛生室和合格村醫,群眾看病更方便了。貧困人口縣域內就診率達95%以上,基本實現了“大病不出縣”。今年3月,我省筑牢貧困人口醫療托底保障網的“3+3+N”健康扶貧醫療醫保救助體系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公共服務等創新經驗,入選全國社會領域公共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典型案例。
鄉村公共服務配套了,村容村貌、生態環境變美了,群眾生活質量提高了,農村越來越有吸引力了。很多貧困鄉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吸引城里人到農村休閑觀光、健康養生,農家樂、民宿、康養基地在全省許多地區蓬勃發展,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集體富,有門路
——農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弱變強
“手中無米,叫雞不理”曾經是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缺乏號召力和凝聚力的真實寫照。
初夏時節,在位于黃河灘區的長垣市惱里鎮西沙窩村,一望無際的萬畝苜蓿長勢正好。說起種牧草的事兒,西沙窩村黨支部書記李相奎介紹:“過去灘區自然條件差不好發展,去年把萬畝河灘地流轉給草業公司種植優質牧草——苜蓿,每年每畝地群眾可得700元租金,集體可得100元,可謂一舉多得,旱澇保收。僅此一項,每年全村可增收800萬元。”據統計,新鄉市有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村占比達99%以上,其中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到80.5%。
信陽市平橋區邢集鎮周樓村是一個相對偏遠的山區村,但青草豐茂、空氣又好,適合養牛。2019年11月,周樓村用專項扶貧資金建牛棚、買飼料,購進33頭西門塔爾肉牛,走上村集體養牛致富道路。而地處中原腹地的葉縣,近年來也緊抓獲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契機,同步推進“十權同確”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出陽光增收、標準化廠房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九大模式,不斷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力。
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多項農村制度改革,促使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探索通過抱團發展、“筑巢引鳳”、“借雞下蛋”等發展模式,讓村集體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推動廣袤鄉村擺脫貧困,持續增強了農民的獲得感,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記者 李虎成 代娟)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