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見袁老愈富足:袁隆平與河南的“緣分”!
摘要:在袁隆平親切關懷下,信陽的雜交水稻生產從一個高度走向另一個高度。河南是糧食大省,河南的小麥發展潛力巨大,希望河南能夠研究出超級小麥,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
大河網記者 祝傳鵬 劉楊 何心悅 整理
據新華社消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其實,作為產糧大省,河南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進程中,與袁隆平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曾多次來到河南,并且首次收徒就在河南。
曾多次到過河南信陽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一輩子與水稻打交道。他與河南的交往地,主要集中在河南得水稻主產區之一信陽市。而他最早結緣河南,也恰巧在信陽市。
《袁隆平自傳》中記載,1936年,袁隆平6歲那年,父親在平漢鐵路局工作(相當于現在的鐵道部),他隨父母以及哥哥袁隆津、四弟袁隆德到過信陽雞公山。
2008年9月2日,袁隆平再次來到河南,在商城指導水稻種植。據知情人回憶,當時他們請袁隆平講一講為什么到信陽看水稻,袁隆平回答,“良種良法良田三者缺一不可,信陽山區的農田物理性能特別好、滲透性、排水性都不錯,如果肥料(有機肥)再充足一點,潛力大著呢!”袁隆平欣然應聘信陽市500萬畝雜交水稻暨“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科技總顧問。
由此,信陽成為袁隆平當時在全國最大的一塊“高產示范田”,將畝產800公斤和畝產900公斤的第二期、第三期超級雜交水稻攻關項目先后放在信陽試驗,給信陽水稻生產帶來了希望和動力。此后他又多次到信陽查看水稻,僅在2008年至2016年的八年間,他四次去到信陽。
在袁隆平親切關懷下,信陽的雜交水稻生產從一個高度走向另一個高度。信陽糧食生產連創歷史新高,成為全國18個糧食生產超百億斤的省轄市之一,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曾84歲高齡赴河南講學 還收了三名弟子
袁隆平與河南的緣分廣為人知是從2014年開始。當時,由河南農業大學牽頭組建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首批入選國家“2011計劃”,吸引了袁隆平的關注。
2014年3月26日,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和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在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老發放了聘書。袁隆平欣然受聘,擔任“2011計劃”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學家。
2014年11月17日,已經84歲高齡的袁隆平來到河南鄭州,為河南農業大學的師生作了一場題為“超級雜交稻育種進展”的報告。在學校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遭遇了學生們的瘋狂“追星”。能容納1300人的禮堂座無虛席,過道上、禮堂門口也圍滿了學生。
除此之外,袁隆平對河南厚愛有加,2015年在河南農業大學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招收了三名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的弟子,包括1名博士、2名碩士。他們分別是:博士研究生劉娟,碩士研究生李夢琪、陳會杰。
鼓勵河南借鑒雜交水稻 早日研究出“超級麥”
在當時演講中,袁隆平對河南糧食生產贊不絕口:“河南作為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糧食不僅滿足自己需求,每年還輸出那么多商品糧,了不起!”他也表示,“黃河兩岸以及信陽地區很適合種植水稻,我與河南農業大學和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的合作前景廣闊。”
袁隆平說,雖然中國現在水稻的產量已經很高了,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但是理論上水稻產量的潛力還很大,最高每畝可達1500公斤。
在報告會后舉行的糧食作物持續增長座談會上,袁隆平與河南省多名農業專家和學者就糧食生產話題進行了研討。袁隆平表示,小麥與水稻的研究有許多相通之處,需要相互借鑒學習。河南是糧食大省,河南的小麥發展潛力巨大,希望河南能夠研究出超級小麥,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
他寄語河南:小麥與水稻的研究有許多相通之處,需要相互借鑒學習,希望河南將“雜交小麥”作為攻關重點,早日研究出“超級小麥”,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
時間過去六年多,在河南科研人員的努力下,“雜交小麥”的培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根據央視網消息,2017年6月29日,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培育的“強優勢BNS型雜交小麥組配與規模化高效試種技術研究”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經專家測產,畝產達到822.9公斤。如果全國推廣,基本上每年增產的部分能夠相當于一個河南省的麥區產量。
“超級雜交稻”正在沖擊世界紀錄
據《海南日報》報道,2021年5月9日上午,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示范點,“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開始測產。最終,測得平均畝產1004.83公斤,比設計預測畝產量900公斤多了100余公斤。
據《云南日報》報道,蒙自市草壩鎮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超優千號”移栽完畢,正在瞄準畝產1200公斤的目標,向水稻畝產世界紀錄發起沖擊。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雜交水稻之父”安詳地走了,而他的“禾下乘涼”的未竟夢想就如同超級稻一般,正在眾多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向著陽光播撒的地方生長,讓十四億人的吃得飽、吃得好的夢想成為現實。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