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年味
文/吳帥
小時候的年味,是媽媽煎的油饃的味道。農歷廿三是小年,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要煎油饃敬灶王爺。吃完中午飯,媽媽就開始吩咐我們挖蔥、擇蔥。媽媽洗好蔥切成碎末兒,和好滿滿一大盆面,再把面分成一個個面團,搟成一個個圓餅,每個餅撒上蔥花,再搟成餅,一切就緒就等著下鍋煎了。等媽媽下鍋煎時,我們兄弟幾個都圍在鍋邊,聞著蔥油的香味饞得直流口水。那個時候我家比較窮,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時才吃上一次油饃。看到煎好的油饃,再饞也不敢偷吃,只能靜靜地看著爸爸油饃放在盤子里,恭恭敬敬地放在灶王爺面前,燒紙放炮,很虔誠地磕頭禱告完才可以吃。等到爸爸一聲令下:可以吃了!我們兄弟三個像餓狼一樣撲上去,由于放的油太少,盡管油饃有點黑糊糊的,但我們看來,那就是最美味的食物。
小時候的年味,在除夕夜守歲的期盼中。那時沒有電視,也沒有電燈,就是守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老人都說守到天亮,老天爺會送新棉襖,也許是對新棉襖的期盼吧,雖然我已經哈欠連連,頭昏腦漲了,還是不愿上床睡覺。從小到大我穿的棉襖都是大哥穿不上給二哥,二哥穿不上了才給我,所以我特別希望老天爺送給我一件新棉襖。可每年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睡著的,第二天新棉襖自然又沒有。
小時候的年味,是正月初一吃到“福”餃。正月初一早晨吃餃子,按我們這兒的規矩要在餃子里包上硬幣和辣椒,吃到硬幣的就叫“有福”,吃到辣椒的則說明你“口”(潑辣的意思),誰吃到辣椒的話都會悄悄地丟掉,吃到“福”餃卻到處炫耀。因此,包餃子時我都要把包有硬幣的那個餃子仔仔細細地研究一番,真恨不得當時就把它吃了,于是偷偷地用手掐個印做個記號。等到盛餃子時,會反反復復觀察自己碗中有沒有自己做記號的餃子,可惜做記號的餃子一煮熟,啥印兒也沒有了。如果“福”餃沒有被吃到,即使已經吃得發撐了,還是要堅持吃下去,就怕失去了這個“福”氣。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們想要什么都有,再也不用為一個油饃苦苦等待,也不用去祈求吃“福”餃了,新衣服穿不完,自然也不用去熬夜守歲了,但對年的期待,依然是每個人童年最難忘的記憶。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