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粉條“曬”出村民幸福感
摘要:“紅薯粉碎、沉淀淀粉、淀粉晾干、制作芡糊、和粉搋揉、漏絲成型、自然冷凍、解凍晾曬……”在粉條加工大戶張光輝的加工作坊里,制作粉條的師傅向記者詳細介紹傳統紅薯粉條的制作工序。走在關路口村,粉條飄香,村民正趁著晴好天氣晾曬粉條。
文/圖 全媒體記者 李玉榮
1月11日上午,最低氣溫達到零下7℃,寒氣逼人。但在正陽縣雷寨鄉關路口村,一個個粉條加工點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和面、漏絲、冷凍、晾曬……一環扣一環,緊張而有序(如圖)。
“紅薯粉碎、沉淀淀粉、淀粉晾干、制作芡糊、和粉搋揉、漏絲成型、自然冷凍、解凍晾曬……”在粉條加工大戶張光輝的加工作坊里,制作粉條的師傅向記者詳細介紹傳統紅薯粉條的制作工序。
據制作粉條的師傅說,整個制作流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制作芡糊,需要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將滾燙的開水倒入紅薯淀粉中,再順著同一個方向均勻用力,使勁攪拌,直至形成完全透明的“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每年秋收之后,關路口村的村民就開始制作粉條,年年如此,成為正陽周邊遠近聞名的“粉條村”。村民沿用傳統手藝制作紅薯粉條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盡管這些年食品加工業技藝不斷更新,但關路口村的粉條生產始終保持著傳統的手工和半手工制作工藝。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銷售時,一說是關路口村的粉條,無論是在附近的大街小巷,還是網上銷售都很火爆。
張光輝說,他家祖祖輩輩制作粉條,他的父親張大兵已經71歲了,仍天天在粉條作坊里忙碌。
“今年我種了30多畝紅薯,又購買了周邊農戶種植的紅薯,可制作粉條20萬斤。”張光輝說,現在一天能出3000斤粉條,10多個人在此勞作,每人每天可掙200多元錢。粉條加工也讓關路口村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
走在關路口村,粉條飄香,村民正趁著晴好天氣晾曬粉條。置身其中,記者不禁賦詩一首:“絲絲縷縷手中撩,加工坊內熱氣飄。數九寒天艷陽照,家家門前掛銀綃。”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