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30年前下粉條
文/黃秋杰
天氣進入冬季,街上開著農用三輪車賣粉條的老鄉漸漸多起來,每次看到三輪車上的粉條,就想起五花肉白菜豆腐粉條的燴菜,還有白菜粉條燉羊肉,以及小時候過年做的粉條丸子肥肉片大鍋菜,對這些摻有粉條的菜,我都能準確地判斷出粉條是不是正宗的紅薯粉,摻沒摻其他粉面,且還能說出個一二三,讓一同吃飯的人都點頭稱是。究其原因,就是我的家鄉盛產紅薯,沒離開家鄉之前每年都和紅薯打交道。
我的家鄉在社旗縣東部,是地地道道的紅薯之鄉,用紅薯深加工制作的粉皮、粉條、粉面,質量上乘,因此被稱為“三粉之鄉”。據史料記載,在清代繁盛時期,賒店古鎮的山貨街、斜街等立有“永大久”“天源店”等粉行數十家,旺季日交易“三粉”五萬余斤,賒店以東“粉坊成林”“粉匠成群”,賒店“三粉”暢銷周邊數省。
每年秋莊稼收完種上麥,十一月份就是收獲紅薯的季節,紅薯秧子割完,露出鼓脹脹的紅薯壟。犁紅薯壟后把紅薯撿出來拉回家,就等下一個環節打粉。小時候學校放收紅薯假,還有勤工儉學任務,小伙伴們都是三五個一起拿個镢錛兒,提個籃子去撿拾紅薯,那也是一種收獲。收紅薯季節,每個人的手上都是黑乎乎的紅薯津,得需很長時間才能消失。
打粉是把擇好的紅薯用水洗凈,用機器打成糊狀,然后用大籮過幾遍。隔一夜沉淀后第二天再兌水攪勻,用二籮再過一遍,二籮更細,把細紅薯渣分離出來。再次沉淀后,出來的紅薯粉塊兜在用白布做的粉包里成型,成型后叫粉坨,曬的時候在地里鋪上薄膜,掰成小塊曬干,就等冬季天氣最冷,夜里開始上凍的時候下粉條。
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下粉條都是人工用傳統做法制作,在一年中最冷的交九天氣里,幾家合伙搭班組成一個下粉條團隊,選一家院子大的地兒,盤上粉鍋,最早是燒柴,后來燒煤。幾家人合理分工,從打糊搋盆捶瓢撥鍋到撈條子,每一個環節都是技術活,我記得最清楚,下粉條鍋經常盤在留栓爺家的院子里,留栓爺家院子大,還有壓水井,是得天獨厚下粉條的好場所。
下粉第一個環節是打粉糊,打糊是用少量的開水倒入粉盆里,邊攪邊倒入少量紅薯粉面,為了讓粉條光滑好看,還要加一點白礬和食用顏料,打粉糊是個技術含量高的活兒,要求不稀不稠。粉糊打好后陸續添加粉面,四個棒勞力脫掉厚上衣,挽起袖子,開始搋盆,搋盆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四個人必須配合默契,動作步子協調一致,兩手邊搋邊挪動步伐,有時還“嘿嘿”喊著口號,很像一出原始勞動的舞蹈劇。
約莫20多分鐘,盆搋好后,醒一會兒,這時候鍋里的水也滾了,開始由有經驗的人捶瓢,一滿瓢下一粉桿粉條,有時瓢小,中間再往粉瓢里續一疙瘩,粉條漂上來也就熟了,撥鍋的要眼疾手快,把熟粉條撥向一邊,流向下面的水缸,撥鍋的手頭慢一點就影響捶瓢的工作。
撈條子的像繞線一樣把粉條盤好,插入一個拇指粗的粉桿,鋪勻掛到屋里先晾起來,至此下粉條的工序暫告一段落。整個下粉條團隊得五六個人,還得是配合默契的下粉條組合,不用分配,誰干啥自然而然,一天下來能下十來盆粉,晚上挨床就睡,可想累得多很。
忙完一天,到夜里九點多,還要把成桿的粉條用架子車拉到村外的地里,半夜氣溫下降讓其上凍,把水分焗出來去除黏性,有時為防凍不透,夜里二三點起床再到地里翻一遍。有時氣溫零下十多度,還要早點收起來防止粉條凍冒,凍冒的粉條不但減輕分量還影響質量口感。第二天再把凍過的粉條拉到井邊或坑邊,用水將其解凍。解凍后粉條掛到長長的繩上曬干。繩一般沿路邊扯,有風有日頭,粉條干得也快,就害怕有霧的老陰天,粉條掛上幾天還不干,夜里還要拿著被子睡那兒看著。
順利的話經過二天連續作戰,粉條曬干捆起來拉回家垛起來,算是告一段落。因為是幾家配合作戰,幾家輪流下粉條,等各家的粉面全部下完,就到了臘月十幾二十幾了,這個時候又開始拉著架子車出去賣粉條了。近的到大河屯、羊冊、店兒街去賣,遠的幾家結伴去唐河、泌陽賣。如果順利的話趕上好價錢一天賣完,夜里摸黑也要趕回家;賣不完的還要在那兒過夜,用塑料薄膜把粉條車子包好用繩捆好,車子底下鋪上帶的草席、被子,將就著睡一夜。出門在外,吃苦受罪不在話下。
那時候家家紅薯都種得多,就指望年底下粉條賣些錢,一年到頭其他的莊稼收入平時開支花銷了,也只有喂的豬、下粉條到年底賣的錢才能存起來辦大事。
時光荏苒,一晃30年過去了,現在在農村很難再找到當年純手工下粉條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或半機械化。再和老輩人聊起從前下粉條賣粉條的往事,都是不勝唏噓。畢竟,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全機械化生產的粉條,質量也許并不比手工制作的差,但我常常會想起30年前那種幾家合伙搭班制作粉條的情景,現在再吃街上買的粉條,咋吃也吃不出原來的那種味兒啦。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