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生產第一大省麥播結束 麥苗青青孕育希望
摘要:今年秋收秋種期間,我省沒有出現大范圍連陰雨天氣,天氣整體有利,土壤墑情適宜,有力促進了整地播種和小麥正常出苗。用無人駕駛拖拉機種麥,劉記森在作業間隙也有空拿手機刷新聞。小麥播種,播下的是麥粒,種下的是豐收的希望。
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用無人駕駛拖拉機播種。劉記森 攝
11月3日,深秋的大地一片蕭瑟,而在周口市商水縣張莊鄉3000畝高標準農田里,一周前播種的小麥已破土而出,迎風見長,麥苗青青,點亮了黃褐色的土地。
“播種和出苗的情況究竟咋樣?沒有人駕駛,拖拉機能走直道兒嗎?”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是種地的“老把式”,今年為了趕農時,在兒子劉記森的“鼓動”下,用上了無人駕駛拖拉機播種。雖說我省小麥已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但新機器好不好使,老劉心里一直在犯嘀咕。
“放心吧,不信你就去地里自己看看。”小劉倒是信心滿滿。
爺兒倆來到張莊鄉張坡村的地頭,播種早的小麥已經出苗,一行行、一道道,猶如整齊列隊好的士兵。“嗯,規整、均勻,出苗率高,你別說,種得還真不錯。”老劉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咱這播種機用的可是北斗導航系統,咋會不走直道兒?”小劉笑著說。
他所說的北斗導航精準播種技術,今年首次在周口亮相。常規人工播種白天作業沒問題,可到了晚上,駕駛員視線受限制,播種容易出現漏播、斜播等問題,工作效率是一天200畝左右;而采用新技術后,拖拉機即使沒有駕駛員也能照樣精準播種,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工作,效率達300畝以上。
據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截至11月3日,全省麥播基本結束,已播種小麥逾8400萬畝,占預計面積的98.8%,已出苗7262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1500萬畝左右。今年秋收秋種期間,我省沒有出現大范圍連陰雨天氣,天氣整體有利,土壤墑情適宜,有力促進了整地播種和小麥正常出苗。
我省小麥是第一大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8500萬畝以上,產量占全國的1/4強,是名副其實的小麥生產第一大省。作為全年糧食生產的“重頭戲”,麥播實現應播盡播,苗情良好,無疑為來年豐收和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為了種足種好小麥,今年各種新技術、新設備在田野里不斷涌現,讓老劉爺兒倆這樣的種糧大戶更加輕松了。而更讓他們高枕無憂的是,高標準農田內設施不斷完善,旱能澆、澇能排,徹底改變了過去種地“望天收”狀況。
目前,我省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6300多萬畝,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全省糧食產量連續3年超過1300億斤。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省將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300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打造全國重要糧食生產核心區。
“更讓人提氣的是我們趕上了‘好時代’!”用無人駕駛拖拉機種麥,劉記森在作業間隙也有空拿手機刷新聞。“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透露出的信息,讓他對種糧充滿信心。
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搭建起新農民大展拳腳的舞臺;新技術新農機的涌現,更讓他們如虎添翼。“明年我們打算再流轉幾千畝地。”爺兒倆干勁十足。
麥苗青青,生機無限。小麥播種,播下的是麥粒,種下的是豐收的希望。(記者 李英華 劉紅濤)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