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秧
文/趙付友
聽說湖北省取消了所有5A景區的門票,我和愛人就趁暑假來到了武漢。
接待我們的表哥一副迎接自己領導的架勢。中午用餐的時候,他給我們點了武昌魚等武漢特色菜肴。我說要一道素菜,表哥自信地給我們點了一盤紅薯秧。
我對紅薯秧的最深記憶是在河南“75·8”洪水后。
1975年8月的一次洪水沖毀了我們的家園,洪水過后,田地里一片荒蕪。我們村北有一塊高崗地,幾壟紅薯沒被洪水淹死,紅薯葉泛著綠色。中午來臨,村民摘幾片紅薯葉,午飯就有了下鍋的“青菜”。
配合政府的救濟,村民們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大家很快擺脫了洪水后的饑荒。為彌補口糧上的不足,有村民就用紅薯秧炒菜吃。
改革開放后,日益富裕起來的村民不吃紅薯秧了,用紅薯秧喂牲畜。
如今,讓我想不到的是,這次江南之行,表哥竟然把紅薯秧作為一道高檔菜肴招待我們。
表哥點的幾道武漢名菜上齊了,我們開始喝酒吃菜。說到那盤鮮嫩可口的紅薯秧,表哥很自信:“這紅薯秧啊,是都市人的最愛。現在的人,大魚大肉吃膩了,都想吃點原生態的蔬菜。夏末秋初,紅薯秧就是一道特色菜。”
表哥說著,我應答著,可手中的筷子就是不離魚和蝦。
表哥看我喝酒實在,吃菜也津津有味,他說:“實話告訴你吧,我的一個表哥就在這家酒店當廚師。他告訴過我,這個酒店,每天消費紅薯秧300斤,一斤紅薯秧炒一盤菜,300斤就是300盤,一盤18元,就這一項,你想想,這酒店一天盈利多少錢。”
“現在的人啊,不但吃飽,還講究吃好。”
“嗯,嗯。”
結賬時,我好奇地問老板:“這紅薯秧來自哪里?”
老板指指身旁的運貨箱,我一看,驚呆了:“西地紅”牌,這不正是我家鄉的特產嗎?
“西地紅”牌紅薯系列產品,產于我的家鄉高廟村。2015年,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戰略時,村支部成立了沃野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黃淮學院+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農戶”的運行模式,流轉土地,不斷擴大紅薯種類和種植面積,創新研發“迷你紅薯”“彩色紅薯”等農特產品。紅薯深加工后,不但有純紅薯粉條、紅薯干、紅薯面等傳統產品,還有紅薯葉莖梗、速凍紅薯、紅薯休閑食品系列,年銷售額數百萬元,實現了整村脫貧。
紅薯秧秧,吃著香香。美味佳肴,鄉愁悠長。回家時,我告訴表哥:出門幾百里,享受武昌魚。吃起紅薯秧,豫鄂情依依。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