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摘要:據悉,皇家驛站是駐馬店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皇家驛站文旅小鎮項目依托駐馬店厚重的人文資源與中原三千年文化底蘊,以“驛站、皇家、古鎮”為主題,充分挖掘、傳承和弘揚駐馬店深厚的歷史文化,優化整合駐馬店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復活傳統驛站、傳統老街、傳統民風民俗、傳統民居及特色商...
6月13日至14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報道組來到我市,進行了為期兩天的集中采訪活動。十余家主流媒體的數十名記者,就“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這一重大主題,深入我市社區、街道、工廠、學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體味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以下是采訪團的報道作品,今日本報予以摘登。——編者
打造文旅特色古鎮 展厚重人文資源
大象新聞·映象網記者 楊曉 黃向陽 通訊員 李嘉
皇家驛站位于駐馬店市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的駐馬店文旅特色小鎮內,由北京偉光匯通投資興建。偉光匯通專業從事文旅古鎮投資、開發及運營管理已有23年。至目前,在全國有22個開發運營項目,被譽為“中國文旅古鎮運營專家”?;始殷A站項目在“守住魂、把住形、謀好業、服務人”的理念指引下進行規劃設計,總占地658畝。
皇家驛站項目整體規劃為“一心、三軸、四大板塊”,分別為皇家驛站體驗核心、驛站文化體驗軸、康體養樂運動軸及濱水生態休閑軸、驛站文化展示體驗板塊、練江湖休閑娛樂板塊、驛城風情體驗板塊、養生居住板塊。
皇家驛站集古今驛站之大成,復原皇華宮、駐馬驛、驛丞署、急遞鋪、車馬行、駐馬書院、驛站演藝廣場等驛站文化相關建筑,最終打造成為中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功能最齊全的驛站文化展示體驗地。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文化和旅游精神需求愈發重要。旅游是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是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而文化資源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如何以文化提升品位,以文化打造特色,以文化展示魅力,以文化推動產業?;始殷A站是駐馬店市文化旅游的標桿項目,也是展示駐馬店文化旅游魅力的一個窗口,該小鎮的開放更好地滿足駐馬店市民的出游需求,也將更好地詮釋驛站文化,滿足省內外游客的出游需求。
據悉,皇家驛站是駐馬店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皇家驛站文旅小鎮項目依托駐馬店厚重的人文資源與中原三千年文化底蘊,以“驛站、皇家、古鎮”為主題,充分挖掘、傳承和弘揚駐馬店深厚的歷史文化,優化整合駐馬店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復活傳統驛站、傳統老街、傳統民風民俗、傳統民居及特色商業,構成皇家驛站獨特的歷史文化風情畫卷,構筑獨一無二的“驛站文化古鎮”,從而發揮皇家驛站作為駐馬店文化旅游產業的核心引擎作用,促進城市發展的綜合帶動效應。
鏡頭里的天中小康

社區文化豐富多彩。 記者 李旻攝

感受古驛風情。記者 李旻攝

中華老字號有魅力。 記者 李旻攝

非遺文化作品展示。 記者 李旻攝
社區活動真“上頭”,一周得來三五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梁艷潘志賢耿學清
“我覺得,小康生活就是吃得好穿得好,還有精神生活得豐富起來。我們社區這個活動辦得很好,我每周得來3~5次,不僅減肥20斤,還交了好多朋友,孩子工作忙,也不用專門來陪我了。”駐馬店市驛城區西園街道文明路社區居民李女士說。李女士今年51歲,2000年就搬來這里生活,她所居住的區域位于市中心,近年來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老舊小區搖身一變,舊貌換新顏,成了精品街巷、書香社區。
小鉤針編出就業“大舞臺”
河南日報記者陳晨李英華李若凡歸欣韓春光
一團毛線、一根鉤針,駐馬店留守媽媽余水云不僅編織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還帶動一大批農村留守婦女、下崗工人就業。
今年三十多歲的余水云,原本在外打工,因思念家中的孩子,2012年選擇回到家鄉駐馬店打工。喜歡鉤編的她,閑時會鉤織一些小玩具拿到人流量大的廣場去賣,很受群眾歡迎,這激發了余水云的創業夢想。拎著大包小包參加展銷會,通過網絡銷售產品,余水云的客戶群體逐漸壯大起來,并注冊了恒美工藝編織公司。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產品遠銷到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國家。
“當初決定回家打工,就是不想和孩子分開。創業之初,我招的員工多是家庭婦女,通過短期集中培訓,讓她們學會編織,實現在家就業的愿望。”余水云說。如今余水云的鉤編生意越做越大,編織團隊也從最初的五六人發展到現在的400多人,產品從十幾種發展到現在的100多種,訂單也從第一年的3900元發展到如今的300萬元。“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我希望通過手工編織讓更多的媽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帶領她們奔小康。”余水云說。
街美了,心順了,我們是幸福的大爺大媽們!
中國新聞社記者李明明
“低頭看路,坑洼不平、污水橫流;抬頭看天,電線就跟“鳥巢”似的,哪家跳閘了,修電師傅也得捋半天。路堵,心也堵。”曾經是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解放路二巷、翡翠街居民口中扎心的街道,如今舊貌換新顏,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街景美了,居民的心順了,精氣神也提振了。這不,打打太極,唱唱歌、跳跳舞,朗讀愛好者在一起再來一場朗讀會,街道的大爺大媽們不由感嘆:我們實在是太幸福啦!
讓世界傾聽中國“好聲音”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朝民王帥杰范亞旭
2015年,確山縣通過實施“歡迎闖天下的確山人回老家”工程,建設了提琴產業園,60多位制琴師返鄉創業。至目前,創辦提琴企業102家,年產各類提琴約40萬把,年產值6億元,帶動2600多人就業。在中高檔提琴市場,確山縣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產品遠銷意大利、美國、德國等。
“我的小康心里話”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董大正袁于飛王勝昔丁艷
65歲的駐馬店網紅:“老年人陽光、正能量、身體健康,就是我向往的小康。”闕太瑛,曾因熱愛而自學芭蕾。退休后有了大把時間,她更加專心訓練,提高舞技。60歲那年,她的女兒將母親跳舞的視頻發到網上后意外走紅,網友們稱贊闕太瑛是很多青年的榜樣。如今又過了5年,側翻、下叉等動作她依舊信手拈來,她說:“身體健康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服務群眾“零距離”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朝民范亞旭王帥杰
為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打通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凝聚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山縣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委書記路耕擔任中心主任。
目前,確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擁有一大批青年志愿者,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時刻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宗旨。“中國好人”“河南省優秀志愿者”、確山縣志愿者協會會長、確山縣水上蛟龍義務救援隊隊長張大生,20多年來,以仁愛之心、用大愛之筆書寫著人生,堅持義務做好事,累計助人達2萬人次。他關心關愛抗戰老兵,被稱為確山縣多位抗戰老兵的“兒子”。近年來,張大生累計向社會公益事業捐助150多萬元,他是新時代的“活雷鋒”。
學雷鋒志愿服務中心服務務農家庭孩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潘志賢耿學清梁艷
2018年10月,確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駐馬店市率先建成并在全市第一個投入使用,以組織、指導和協調全縣文明實踐活動為主要功能。這里有一個學雷鋒志愿服務中心,開設了四點半學校、手工、科普、音樂以及心理咨詢等8個功能室。這些多功能室方便了周邊村民,還為務農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和娛樂的場所,填充了孩子們的課余時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想上這樣的初中
工人日報記者李丹青吳麗蓉余嘉熙
練習3D打印,學射箭,唱豫劇,做扎染,跳《火紅的薩日朗》……這是駐馬店市實驗中學學生的“第二課堂”。學生每學期可選擇加入一個興趣社團,每周參加社團活動一小時。
“重點是教學理念的不同,我們提倡快樂學習。”校長孫群杰說。2011年建校以來,該校致力于發展素質教育,逐步設立幾十個學生興趣社團。和諧的師生關系、高效的合作學習模式、豐富的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已經成為該校鮮明的辦學特色。
凝聚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磅礴力量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朝民范亞旭王帥杰
為打通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凝聚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確山縣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要負責制訂全縣文明實踐活動計劃,統籌協調全縣開展各種形式的文明實踐活動。
確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按照政治過硬、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原則,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落實建立“10+N”支志愿服務隊要求,在縣志愿服務中心建立了理論宣講、文化文藝、醫療衛生、助學支教、科技科普、法律服務、生態環保、孝善敬老、移風易俗、扶貧幫困10支共1800多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常備志愿服務隊,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兩年多來,確山縣利用縣、鄉、村三級活動陣地,積極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2000多場次,受眾20多萬人次,有力展示了文明實踐的磅礴力量,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心創作泥咕咕的日子就是小康
大象新聞客戶端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大象新聞”記者在駐馬店市皇家驛站文旅特色小鎮,偶遇了正在教小朋友們制作泥咕咕的手藝人楊玉冰。作為??h泥咕咕的第七代傳承人,手藝人“守藝”難:“什么時候大家伙都知道啥是泥咕咕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如今,隨著全國各地對非遺文化項目的保護和發展,楊玉冰的“小目標”也即將實現。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