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群賣萬元“特效藥” 假理賠騙走31萬元 老騙術穿上新馬甲
摘要:陳小姐按要求操作后,“客服”以原路返還為由,讓她填寫銀行卡賬號。陳小姐撥打銀行客服電話查詢發現,卡內24萬元被轉走,信息通知功能也被取消,導致資金被盜刷時,她無法第一時間察覺。發現資金被無故轉走,盡快更改密碼,聯系銀行等相關客服反映處理,并撥打110報警。
目前,國內疫情持續好轉,大家在做好防控的基礎上忙著復工復產,一些騙子借機打著“防疫”“復工”等旗號,將老騙術翻新升級,頻頻下手。據國家反詐中心公布,截至上月底,全國公安機關累計偵破利用疫情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4786件,抓獲犯罪嫌疑人6605名,累計涉案金額超過4.88億元。4月13日,公安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全國開展以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等為主要內容的“云劍-2020”行動,要求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高發反彈勢頭。
騙術11
購物群里的“特效藥”要價一萬元
近日,一名男士報案稱,自己本想購買預防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結果卻被詐騙近萬元。
此前,詐騙嫌疑人多次打電話,向這名男士推銷新冠肺炎“特效藥”,聲稱“效果很好”。擔心疫情嚴重,事主輕信對方,并約定見面交易。對方帶來了42顆綠色的藥丸,要價1萬元,經討價還價后以9000元成交,該男士以微信支付方式轉賬。但錢打過去后,對方就“失聯”了。警方經偵查,將詐騙嫌疑人抓獲刑拘,嫌疑人供認自己兜售“特效藥”騙財。
同樣在購物群里上當受騙的還有劉先生夫婦。兩人加入了一個拼購群,群里有人自稱是“某國際著名保健品公司中國區代理負責人”,給大家解答新冠肺炎方面的問題。劉先生夫婦擔心被感染,就單獨加對方為好友請教。對方透露,有“秘密渠道”可搞到國外研制、專門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的保健品。夫婦倆趕緊詢問能否購買,對方表示為避免哄搶不能聲張,連自己的子女也不能說。夫婦倆便向對方轉賬4.5萬元,購買“一次服用一輩子都不會感染此類病毒”的良藥,但對方遲遲不發貨。夫婦倆覺得不對勁,在群里詢問,發現還有六七人也買了所謂的保健品。就在此時,大家發現推銷者“失聯”了。
騙術拆解
公安部刑偵局提示,疫情期間,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門或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部門來電,推銷假冒防疫藥;或假冒藥物研究(醫療)機構,在網上推廣所謂防疫“新藥”。事實上,國家相關機構針對疫情研發的所有藥品均會通過官方渠道公布,不可能私下聯系大家。遇到打著“推銷藥品”旗號的騙子,未核實其真偽前,決不要相信。
騙術22
接“銀行”來電卷入大案
被騙女子張欣(化名)近日接到一家“銀行”來電,對方稱要“查證”她的銀行卡被盜用的事。起初,張欣半信半疑,就給家里打電話詢問。經過一番商量,張欣的父母建議她配合對方查清事實,以免被誣陷或盜刷。所以當“銀行”再來電時,張欣很配合地進行了“查證”,沒想到竟然卷入了大案。
所謂的“銀行”工作人員好心地把電話轉到“廣州公安”,張欣與一名“韓警官”聯系上,通過聊天軟件添加好友后,“韓警官”出示了警官證。這名“韓警官”表示相信張欣,但稱檢察院已跟進,還發來了全英文的“通緝令”。
一見“通緝令”,張欣更慌了,連忙配合“遠程筆錄”。“韓警官”告誡,這是機密案件,讓張欣堅決不向任何人透露。張欣沒敢再給家里打電話。當張欣把自己的身份信息、銀行卡信息發給“韓警官”,對方核實確認后,發來了一個網址。張欣點進去后,發現自己的“刑事拘留批捕執行書”和“凍結管收執行命令”彈出來了,她徹底嚇傻了。就在這時,家里人緊急聯系張欣,并發來她遭遇電信詐騙的提示消息,反復要求電話聯系,張欣這才回電。
原來,經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工作人員反復溝通,張欣的家長明白孩子被騙了。工作人員聯系不上張欣,讓家人幫忙聯系。反電詐中心工作人員讓張欣趕緊查余額。她急忙通過手機銀行查看余額。還好!反電詐中心為她申請了銀行卡保護措施,她的3張銀行卡內的20余萬元一分沒少。張欣想起“韓警官”發來的照片,反復查看才發現“警官證”是后期處理的。
之后,張欣又按照反電詐中心人員的提示,把騙子拉黑,進行手機查殺木馬病毒,修改網銀和銀行卡的密碼等操作。臨近傍晚5時,張欣和家人確定保住了血汗錢,萬分感謝民警,也表示以后遇到詐騙電話會立即掛斷。
騙術拆解
海淀警方提醒,在接到陌生來電時要提高警惕,勿輕信秘密辦案,不要聽人擺布。警方辦案時一定是面對面,不會采取網絡視頻等方式制作案件筆錄。遇任何核實您身份信息的來電,務必提高警惕。“資產清查”“安全賬戶”等是電信詐騙常用的關鍵詞,要做到不聽信不匯款。特別是當對方提及退款、社???、銀行卡等與金錢掛鉤的詞語時,要立即掛斷電話,自行撥打官方電話核實。
騙術33
“快遞理賠”騙走31萬元
疫情期間,線上消費增多,騙子也瞄準了網購領域行騙。事主陳小姐網購后,物流顯示快遞已被簽收,但她并未收到貨。在向客服反映后,多日未解決。于是陳小姐撥打快遞客服電話咨詢,沒有打通。掛斷電話15分鐘后,陳小姐接到自稱是某通快遞理賠客服的電話。在陳小姐半信半疑時,“客服”說出了其購物信息和個人信息。
之后,“客服”給陳小姐一個微信公眾號鏈接,要求其填寫相關個人信息,以便盡快理賠。陳小姐按要求操作后,“客服”以原路返還為由,讓她填寫銀行卡賬號。但陳小姐按要求操作多次,都顯示網絡出錯,操作失敗。之后“客服”便索要她收到的手機驗證碼,稱幫她在后臺操作。陳小姐沒細看,就把收到的多個驗證碼發過去了。事后細看發現,信息顯示的是“授權轉賬”。陳小姐急忙詢問“客服”為何轉走她卡里的錢,“客服”稱只走流程,錢未轉走,理賠成功后,金額自動恢復。陳小姐撥打銀行客服電話查詢發現,卡內24萬元被轉走,信息通知功能也被取消,導致資金被盜刷時,她無法第一時間察覺。
陳小姐要求“快遞客服”返還資金。對方稱,這需登錄某貸款平臺。陳小姐心急之下沒多想,按要求操作后,發現從該貸款平臺被轉走7萬元,方覺被騙遂報警。
騙術拆解
警方對該典型騙術進行了拆解。首先,騙子謊稱“受害人的網購訂單出問題”,誘騙受害人通過假平臺轉賬付款。然后,騙子以“操作失誤”為由,讓受害人配合電商平臺或銀行,在釣魚網站重新轉賬、填寫驗證碼,從而盜取個人信息行騙。當受害人進入假鏈接界面,輸入賬號、密碼等信息后,騙子在后臺實時獲取這些信息。騙子利用受害人的信息進行消費盜刷。
警方提示:遇“客服”來電稱辦理“退款、理賠”手續,可自行通過網購平臺聯系商家核實;不掃描對方發來的“二維碼”,不提供付款條形碼或18位數字付款碼及銀行短信驗證碼,不點來歷不明的“網頁鏈接”;發現資金被無故轉走,盡快更改密碼,聯系銀行等相關客服反映處理,并撥打110報警。(據《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