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秀才劉名揚
劉名揚,字協堂,上蔡縣東岸鄉小劉樓村人,1870年出生,1955年去世,享年85歲。
劉名揚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農民家庭,自幼奮發讀書,于清朝末年考取秀才,原在本村開館授學,后搬遷到東岸南街住,在祥符寺大殿前院教私塾。
他既教“蒙館”,又教“大館”(相當于現在的中學)。所謂蒙館,就是對七歲以上的男童(當時不收女生)進行啟蒙教育,第一年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后逐年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即所謂的“四書”。而大館是指讀完“四書”以后的大齡學生,教授《詩經》《周易》《春秋》等,即所謂“五經”。老秀才對寫毛筆字相當重視,要求學生每天必須寫一篇大楷,交由老師批改。大館學生則7至10天交一篇作文,要求絕對是八股文體,要用毛筆寫蠅頭小楷,且字體必須工整,否則會受到批評或體罰。
我幼年在老秀才的“童館”里讀完了“四書”和《詩經》。因我們年齡小,老秀才沒有開講課文,只讓我們大聲背誦課文,家長叫“背天書”。雖不甚理解課文的含義,但給我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當時就讀“大館”的學生有孫克化、孫克端、孫克讓、袁本善、劉紹詩、張敬遷等,新中國成立后這些人都成了新中國的棟梁之材,有的還擔任了領導職務。如今,他們都到了耄耋之年,不少人已經作古。
劉名揚娶妻兩房。前妻生二子,長子劉伯勛,聰穎過人,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精通孔孟之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據說,如果不廢除科舉制,他一定會考取舉人甚至進士。劉伯勛曾在劉寨村教“蒙館”,因染上毒癮,身體每況愈下,英年早逝。次子劉東亮,生性遲鈍,學業無成,在家務農,已去世。續弦攜幼子改嫁到劉家,老秀才給其取名劉知義。知義隨繼父學詩寫文進步很快,不到二十歲就跟隨繼父教“蒙館”,是老秀才晚年的得力助手。新中國成立后劉知義成為人民教師,后在鄉教管站工作,現已去世。
劉名揚成名后從不涉足政治,不為官,不為吏,一心教書育人。他作風簡樸,平易近人,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群眾若有紅白大事,如婚喪嫁娶、還愿唱戲、落成典禮等活動,只要找到他,從不擺架子,總是有求必應,隨叫隨到,在東岸周圍聲望很高,就連原國民黨師長張占魁每次回家省親時,都要登門拜訪他。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